霜降叶红,一叶开始既而漫山。10月23日,以山为景,华东最大的野生黄栌林中,中国国家地理·淄博营地揭开面纱,宣告开放内测。
来自国家部委、淄博市委市政府、博山区政府、山东华旅等相关领导,诸位科普专家大V和企业方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淄博独特魅力在哪里?淄博营地将会有什么精彩体验?营地如何承载天地辽阔之意义?循着齐国故都的自然与人文脉络,我们向更远、更深、更高处探寻。
01
向齐地去看山河辽阔
约公元前年
姜太公以首功被周武王封到齐地
他率军战胜了莱国
~
定都于营丘
齐国肇始
地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基底。
淄博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黄淮海平原与鲁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寒武奥陶纪深海沉积的化石,石炭纪丛林淀积的煤炭,新生代火山喷发奠定如今的基本地貌。
地理巨变,也为后人留下了创作和生活的物质材料,留下了琉璃故乡、陶瓷重镇的机会和可能。
淄博既有山和丘陵,亦有平原、盆地。淄博地势东西两翼耸立,中部低陷并向北倾伏,地质上被称为“淄博向斜”。
正是相对独立地理环境和天然形成的自然屏障,使齐地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称霸春秋,泽被华夏,最终成就今日独一无二的淄博。
素材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淄博增刊》
依据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选址标准,将中国按照气候带及生态系统划分为近50个地理单元,每一个单元所建之营地,都应兼具自然人文的差异化之美。
淄博市领导热情欢迎与会嘉宾,并精彩介绍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当我们俯视淄博版图,古代天子祭天“五岳”与“四渎”,黄河、济水、淮河“三渎”都纳于此。
左: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毕红卫
右:博山区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高健
襟山带海、烟波浩渺、水产丰饶,在齐鲁大地的腹心,这样一个适合定居、聚居、久居的生态宝地,催生了轴心时代的东方学宫,中国百年商业浮世绘,旷达和务实的中华文化大支脉。
在中国国家地理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看来,以营地为载体,打造可以望见至美中国的窗口,实现人与自然的连接,最终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科学传媒机构的职责所在,也是媒体人的情怀与理想所在。
而淄博这座千年古都,承载的不仅是陶瓷溢彩、琉璃璀璨的人文遗产,更是山脉绵延、长城巍峨。是自然滋养人文,人文点亮自然的开阔之地,是山水相逢的地理地貌,和人与自然不断交融的精彩样本。
02
向深处寻看丛林辽阔
多年前
花椒
载于《诗经》
~
多年前
贾思勰
著《齐民要术》
淄博营地位于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黄栌林之中。此时秋叶渐次变红。入门水声潺潺,生态鱼塘和垂直花园精巧地通过地下管道,串联成有机循环系统。纳自然之智慧于景观设计之中。
移步向前的建筑是地理互动馆,名为“海岱齐风葳蕤自然”的沉浸式互动展,以精妙而生动的形式,呈现于眼前。
沿山河与城池的脉络,向更深处溯去。这是一场地理与山水的梳理,上亿年前的山脉运动,桑田沧海的地质变迁,次第书写于陶瓷、琉璃与纵横阡陌之上。这亦是一场自然文化与精神源头的追寻,三千年的鲁地印记、八百年的齐都往事,自时光隧道之中,以韶乐、铜鼎、刀币的样貌,奔涌而来。
从表象到肌理,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源自可触、可感的互动体验。前沿展陈技术与科技手段的“加持”之下,11项关于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的沉浸式项目,将二维空间中的文字、图画,升级为可走近、可体验、可交互的场景中。
被深入挖掘的,除了厚重史料与泱泱风物,还有在地物种之间玄妙的关联。实地考察与反复调研后,中国国家地理的专家团队发现了淄博当地奇趣的伴生物种,并据此提炼了“交个朋友”系列内容。
花椒和花椒凤蝶、臭椿和斑衣蜡蝉、马兜铃和麝凤蝶,作为自然界里最小的生态单元,把淄博当地不为人知的美好梳理放大,让人们在以小见大的方式中再遇淄博。
自地理互动馆拾阶而上,七层高、占地近万平米的北斗台地上,除了明星物种,营地还规划种植了约种乡土植物,去营造淄博原生生态的山谷意境。
再徒步向上行,则可来到悦野山谷,这里还有11级更具野趣与欢乐的探索区域。
有为小型生物准备的昆虫屋、有将淄博历史上的运动进行趣味化转译的蹴鞠运动区、射箭体验区等。明年春天,主题木屋和小方方乐园也将在丛林中安家落户。
热爱山野的朋友,可以沿着野葡萄架,到访天然崖洞,触摸上亿年时光;或可历经密林幽谷,走向齐长城遗迹,对话古今。
连接即美好。动植物间的友好关系,人与自然多样互动,既是引领到访者打开世界密码的神奇钥匙,也是丰富感官体验的趣味之旅。
03
向远处行看科学辽阔
多年前
中华第一窑
在淄博出现
~
年
中华青礼天下
上合峰会国宴用瓷产于淄博
营地,是望向自然的窗口,也是了解自然万物的起点。我们希望持续突破营地的边界,把营地的体验落入更高远、豁达的科学范畴之中。
活动现场,一系列破界、跨界的营地产品全新发布,以科学、深度、有趣的内容,实现从“观自然”到“自然观”观念传递。
由专家、大V主理的无边界“自然学堂”,专注从景观、博物、历史、天文等多个维度解读自然要义,揭开自然谜题;“小小科学家”项目将在中科院地理所、淄博科协等多方科学机构的联动之下,实现让科学走进日常、走进生活的目的。
敦厚、质朴的淄博民风,亦为引入社会公益类产品的入驻提供沃土。中国国家地理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共建的“地球守护站”项目,将通过生态课题、基地互联、双碳数据监测等形式转化科学成果,将生态保护引入文旅体验。
活动现场,专业机构的系列环测设备还限时对公众开放,带来一次与先进科学技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自然与少年”公益计划将携手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依托美丽乡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