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十一月节,终藏之气至此而极,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又被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为子月,也就是一年的开始。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因此,古人认为冬至为大吉之日,自冬至开始,天地间阳气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冬至日,古人先行祭祖,后彼此贺冬。冬至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进入一年中气温最低最寒冷的季节。
冬天的紫禁城,天寒地冻,寒风在宫殿之间的甬道内呼啸而过,在难熬的漫漫寒冬,居住在紫禁城深宫禁苑内的帝后嫔妃在寒冷冬日也面临着御寒问题,古之皇室非比寻常人家,冬日御寒上颇重“文质兼美”,除了必备的取暖功能,还分外讲究视觉上的美观及寓意上的祥和吉庆。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深宫禁院中的人们取暖过冬的奢华雅致。
宫墙御寒
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其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还可抵御冬天的寒风。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光照取暖。再者,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火炕暖阁
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其结构与火炕也类似,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饮食器物
冬天吃什么历来都是头等大事,清宫以食御寒的首要办法即是火锅。日常都喜欢因时制宜的在吃饭时添个“锅子”,因其不容易冷,吃起来暖和。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中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正所谓“以食为天”,御寒第一步,自然从吃开始!
有清一代,火锅最初从一种民间美食逐渐演变为宫廷御宴。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清宫帝后,对“锅子”钟爱者不乏其人,其中翘楚首推清高宗乾隆皇帝,基本上走到哪儿火锅就吃到哪儿。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下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他还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多个,应邀品尝者达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清代画家姚文瀚的《紫光阁赐宴图》局部
画中景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春节间乾隆皇帝大摆宴席的场景,画中一片喜庆热闹,这正与“火锅”带来的喜悦感不谋而合!
为了追求奢华的享受,清宫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火锅,譬如银火锅、锡火锅、甚至还有瓷火锅,其中最为精致的要数宫廷御用火锅——掐丝珐琅锅。
清咸丰蓝地粉彩缠枝莲纹火锅
清咸丰蓝地粉彩缠枝莲纹火锅,是典型的清代瓷器火锅。或许是因为瓷器导热性实在一般,用起来等得人心焦,难受青睐,所以目前宫中所见瓷火锅也仅此一件。
清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
清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这件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锅体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地锅身上饰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
景泰蓝火锅制作工艺复杂,造型典雅华贵,其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满满的皇家尊贵气息,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
说到火锅,紫禁城冬季驱寒怎能少得了美酒呢?温酒壶是用热水保温酒水的器皿,造型端庄,制作精细。其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壶为圆柱形,有流、盖及提梁,为盛酒器。内壶与外套之间有较大空间,用于盛装热水。煮一锅火锅,温一壶美酒,由此可见,紫禁城的漫漫寒冬是这般雅致惬意啊!
清银烧蓝暖酒壶
过冬服饰
人体最直接的取暖方式可能就是穿得“厚厚”的,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衣料就是动物毛皮,这也是我们判断古装剧季节变化的一个指标——主角们是不是穿上了毛茸茸的戏服?事实上,皇家的过冬衣物比戏服更精美、齐全,暖帽、皮褂、大氅、绵袜、绒靴,帝后妃嫔们为过冬可谓是从头到脚的武装起来:
清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
清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清康熙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
日常器物
以食御寒之外,为了找到经济实用的御寒良方,清宫匠人没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铜胎掐丝珐琅手炉是紫禁城司空见惯的御寒神器,手炉是嫔妃用冬天暖手用的小炉,炉内装有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袖炉”“捧炉”。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脚炉要比手炉大一些,用锡或者铜做成,可随身携带,或者放入被窝中。
清宫殿内冬季通常设有熏炉(熏笼)。熏炉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炉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陈列有熏笼。熏炉材质不同,样式各异,有的上面还有仙人、走兽、祥云图案,象征蓬岛仙境。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
除了大的熏炉,还有一种小的火炉如西瓜大小,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火炉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现如今,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上百件清代手炉。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手炉小巧玲珑,制作精美,一般高18厘米、长15厘米、宽10厘米左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装饰;内胆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口沿上设置镂空盖,用以通风换气。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至烫手。
手炉的制作工艺多以铜质镏金或掐丝珐琅为主。掐丝珐琅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而薄的铜丝焊成图案轮廓,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烧制、打磨、镀金而成。装饰内容都是具有吉祥意义的鹤鹿、双蝠、花卉、寿字等……,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手炉,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皇家宫苑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和细致!
木炭除了可以放在手炉里取暖,还可以放在火盆里燃烧取暖。炭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有三足,盆口侈大边,用对称的提梁,上部为罩,镂空,作成花卉图案,做工精细,铜质,画珐琅、掐丝珐琅熏炉更显高贵。掐丝珐琅炭盆这种形式并非每一座宫殿、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的,而是要根据使用人的地位、等级来安排实际使用数量。
掐丝珐琅火盆
铜胎掐丝珐琅海马纹火盆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一种金龙手提暖炉是专供皇帝冬季出巡时由贴身内侍太监拎着的暖炉。这种暖炉为铜质镏金,提炉由炉杆、链、炉三部分组成。炉高16厘米、宽23厘米。炉为圆形,似桶,上部略大。炉上有圆形盖,盖面微隆,镂空八卦纹。盖顶有一龙钮,炉体有三个凸起的兽面,兽口衔环,环接联提链,炉下有三个象首,象目前视,象鼻下卷为炉足。炉链颇长,一端接炉,一端接链盘,链盘上有一钮,钮上有环,接于提杆。提炉金光闪闪,看上去暖洋洋的;但炉内并不一定点燃有炭火,以免烧着皇帝的龙袍,这种手提暖炉也是宫廷仪仗用器之一。
冬至如约,祁寒待暖。一堂和煦,雅致纹茵。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古代匠人精巧构思和匠心独运的智慧精髓温暖了紫禁城的漫漫冬日,使得紫禁城的帝后妃嫔得以雍容华贵地抵御寒冷侵袭。
寒来暑往,社会变迁,在故宫建成年之际,尤其让人欣慰的是以皇家宫廷技艺景泰蓝为代表的众多民族传统技艺,荣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眼一年冬又至,十冬腊月,晶莹白雪,将年年讲述景泰蓝等非遗技艺在历史长河中,淬火升华、温润岁月、光彩照人、大美无言的永恒时刻!
岁月清宁,冬至将至,即时珍重,顺祝冬安!
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