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m.39.net/pf/a_7465523.html

村中的一家小店。

村中一座至今仍在使用的老碾。

村外的悬崖上有个山洞,平时用来存放些生产用品。

去年的这个时节,我们去探秘博山区下恶石坞村的“老洞”,那里俗称是这片山区的原始水源地。去“老洞”,必须经过东流泉村,那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村子,初见便是好感,这或许就是眼缘。

恍惚便是一年。今年6月20日,我们再次赶到这个村子,正巧遇上该村入选国家第五批传统古村落命名公示,各种能拿出门“撑人眼皮”的图片都贴在宣传栏上,成了一份名副其实的“路书”。

村庄紧挨山脚,许多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东流泉”以泉命名,说明村子里离不开泉子。据史料称,村中有一山泉,东水西流,故立村之名为“西流泉”。清乾隆十八年(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西流泉”。村子历史有多久?为何又有“东流泉”?据民国二十五年(年)《张氏支谱》记载:“我五世祖进学,自莱芜要关庄迁居西流泉庄,历九世矣。”年随着村落扩大,形成两个行政村,以石臼河为界,河东称为东流泉,河西称为西流泉。

村里的胡同狭窄逼仄。

东流泉村目前常住人口约四五十人,大多以老年人为主。青石老屋石板路,是这里的常态,走在村里任何一条胡同里,不见邻里围坐着叽喳话语,剩下的只是寂静无声,偶尔有山风吹过,似乎才撩起山村的记忆。

一座二层老屋上的巨幅画像依然留有痕迹。

村里领导刘主任带我们走进刘家胡同,窄窄的巷子,悠长而深远,一直沿着山势蜿蜒曲折延伸到更高处,即使没有转弯,也是一眼望不到头。见一户人家没有关门,我们随意走进去,一座四合院,四周全是石头砌成的房子,许是久远的原因,似乎是没有人住。“有人吗?”我们站在院子里喊。“谁啊?你们干什么呢?”循声望去,从北屋侧房里走出一位大娘。听闻是来看房雕的,这位名叫刘翠华的老人滔滔不绝讲起来,她父亲刘升会是周边远近闻名的老石匠,老房子上那些石刻花都是她老父亲的杰作,虽已过去近百年,却还栩栩如生,无与伦比,甚至现代化的石刻工具也比不上古人的智慧。

一名村民见缝插针地在角落里种上了蔬菜。

即使是大旱之年,村中的泉水依然没有干涸。

一块石头上刻着“东流泉”三个字。

离开刘家胡同,继续走向山势更高处,折进一条更加幽静而略带沧桑的巷道,这便是张家胡同。在胡同里住着一对老人,正忙着给棚屋装檩条,大汗淋漓,不亦乐乎。见有人来,赶忙停下手里的活,热情迎进院子里。他们房子坐南朝北,院子居于高处,向着北山,俯视山下村庄一览无余。“那是和尚帽山,也叫帽子山,后面是西寨,寨上有围墙。”老人谈起山来饶有兴趣。“你们说说它还像什么?叫什么名字更妥帖?”“它像轿顶子,轿顶山吧。”“像过去的官帽,干脆叫官帽山或纱帽山……”出门左右转转,这里的胡同互相交织,上下高低不平,巷道里洒下的太阳微光影影绰绰,更加显出了村子的悠闲自在。

村中一座老屋的后墙跟村中的道路路面基本相平。

村子里还有些大的建筑,甚至有一座三层建筑,大块石头垒出的墙壁庄严又不失精美。房前屋后,槐树底下,置有石凳,小憩聊天。古井旁边,还有古老的观音庙宇。山泉古井,石磨石碾,民风民俗,蔚然成风。

村中一座老屋上的精美石雕。

山村如何新生?传统怎样传承?这是大家对古村未来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