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超
万物归寂的冬日,博山并未停下脚步。
11月26日,几十名国内文旅精英、企业大咖齐聚博山,参加了当地官方精心筹备的“推动数字文旅,共话文旅新经济”高端研讨暨资源对接会。“畅聊发展、共谋未来,抢抓文旅新经济发展机遇,助力博山数字文旅发展。”这是博山当地组织这次活动的意图所在。
事实上,从秋分时节的中秋夜话,到本次大咖汇集的高端研讨,两个月的时间里,博山文旅悄然间正在发生改变。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博山区共接待游客44.89万人次,综合收入万元,旅游全面复苏;截至目前,博山区重点策划的总投资达亿元的36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博山对文旅赋能、重振发展的坚守,以及不断调整的发展策略和思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注意到,在本次高端研讨会上,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在致辞时,就做了一段饱含深情的脱稿演讲。
出生在淄博张店的刘忠远,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坐绿皮小火车来博山。“就着冬瓜炖肉,吃着白面馒头”,对博山的这种印象深深烙在了他的心里。“那时的博山,是淄博人最向往的地方。”刘忠远说。
不过,年到博山工作后,刘忠远来到古窑村(现在的颜神古镇),眼前看到的却是残缺的古窑、破败的村落,以及挂在当地人脸上的失落。“看到这些场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时的博山如今有些黯然失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也正是从那刻起,刘忠远下决心,把文旅作为博山振兴和转型的突破口,要让博山重新振作,让儿时的回忆再现。
重塑博山文旅产业,这是刘忠远对于博山的初心,也是博山文旅的坚守。“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过的地尽是历史”。这样的描述透露着博山人满满的自信与骄傲。青山绿水是博山的颜值,历史文化底蕴则是博山的气质。
守着一大堆“宝贝”,到底如何开发,这是刘忠远和当地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个思路成为博山官方上下的共识。
由此,博山区委区政府为博山制定了“工业强区、文旅之都、生态城市”的战略定位,开始深度思考用文化旅游破题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
文化赋能,以文旅产业推动博山转型发展,宏大的目标下,博山对文旅资源的开发却是小心翼翼。
在很多人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博山文旅似乎归于平静。然而,外人并未了解的是,这段时间恰恰是博山在不断地修炼“内功”: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加大,乡村旅游遍地开花,文旅融合不断推进……
正如博山文旅合伙人、朗乡集团董事长李亚明说的那样,“开发博山文旅,不能急,急不得,要做精品,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要留给博山、留给后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这样的思路,与博山官方的想法不谋而合。“博山急需转型发展,博山文旅却要慢慢思考”。
9月28日晚,在博山红叶柿岩理想村,刘忠远等当地一众官员与17位文旅合伙人聚集在这里,夜谈博山文旅。从那一刻起,博山文旅不在“羞嗒嗒”,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博山琉璃双年展惊艳世人,红叶柿岩景区热潮不断,国际地理淄博营地,老颜神街、九龙峪山地琉璃公园,还有三水源、中郝峪……
4年沉寂后,博山的变化显而易见。
正如新旅界创始人李阳说的那样,她在去年的淄博旅行第一站就是博山,而今年再来,不到一年时间,却感受到了博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博山没有让我失望。”
坚守初心才能走得更远,而改变自我则会创造奇迹。
招揽天下客来博山创业。“只要你来,只要我有”。对于文旅融合发展,博山一直持开放的姿态,并不断优化着营商环境、调整着发展思路。
博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仅用33天就与乡伴文旅集团达成的“红叶柿岩”合作项目,入选了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这体现了“博山速度”和“博山服务”。
陶琉古镇更名为颜神古镇,项目名称演进的背后,正是博山对文旅发展的路径探索和改变。它记录了博山传统文化脉络,又是民俗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刘忠远在淄博市文旅大会上承诺,凡是外地出台的优惠政策,博山全部参照执行;凡是省市外能提供的优质服务,博山全部高标提供;凡是能带动全局的重大文旅项目,博山全部“一事一议”开“绿灯”……
博山文旅并没有像年长的老者,固守着老套的思路,而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提供笔墨,让合伙人一起来描绘未来的画卷。
正如在本次高端论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董事长王德禄说的那样:济南向东,博山最美,山东古老的文明在博山,而文旅产业是感性的,是带着温度的,博山有底气,有资源,建设全国性的文旅之都。
今年国庆假期,一名在外多年的博山人在看到古窑村的变化后不由自主地落了泪。他说,“蝶变”中的博山,或许还会带给他以及更多在外的博山人更多的感动与惊喜。
期待万物皆藏的冬日,孕育出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博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