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旅游出行距离和消费活跃度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其中,火出圈的山东淄博数据尤为亮眼,相关数据显示,淄博“五一”整体旅游订单较年上涨%。

火到什么程度呢?五一期间,每日有约20万人“进淄赶烤”,知名“打卡地”八大局菜市场,登顶全国景区“排队榜单”。

烧烤店凌晨一点关门,凌晨四点就得去市场抢肉,老板们累得不敢开门,得先从门缝里观察一下才能做好心理准备。

甚至不惜自己给自己刷差评,劝退游客。

淄博的爆火,连带着整个山东省的热度持续走高。清博舆情显示,山东省旅游的热度近三个月内呈阶梯式上升,到五一迎来了热度最高值。

山东,这回是彻底火了。

“山东旅游”近三个月热度

于是就有人问,山东火了,鲁菜咋还没火?

这问题不禁把小编问住了。说来惭愧,至今仅存的对鲁菜的印象,一是山东籍网文作家尼卡在多个作品里对烹饪鲁菜食材金贵、费工费时的描述,二就是隔着屏幕就能闻着味儿的九转大肠了。

九转大肠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竟然用这种方式火了

这也不能完全怪本人的孤陋寡闻。清博舆情系统显示,鲁菜近三个月的热度与山东省旅游相比,全然不在一个数量级。

“鲁菜”近三个月热度

作为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何至于此了?凭借山东出圈的这波东风,鲁菜也能蹭一波热度吗?

01

长江以北的菜系都可称鲁菜

不护短的山西人楚云飞曾说过,“北方菜系,数得着的也就是鲁菜。”

他的这番表述可不全凭个人喜好,而是有事实根据。

查资料发现,今天说的鲁菜,其起源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认知中的山东,而是齐鲁之地。

齐鲁的地名从先秦时代就有,但地理位置并不明确。在战国时期,指的是华山以东;到了唐宋年间,指的是太行山脉以东、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大片平原;唐末,齐鲁之地与山东的概念逐渐重合,开始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

齐鲁大地滋养出深厚文化的土地,这里既有平原广布、又有延绵丘陵,丰富的降水、充足的河流和起伏的地势,共同决定了这里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向东突出、延伸入海的半岛,又为人们向海洋攫取提供了机会。

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丰富的食材,源远流长的文化是饮食发展的向导。

春秋战国时期,鲁菜开始初具雏形。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奠定了鲁菜的底色,即精细研磨,逐渐生成了鲁菜精巧复杂的烹调技法。

到明朝,都城迁至北京,鲁菜成为了离京城最近的菜系,再加上鲁菜本身用料讲究,做工精致,非常适合登堂上殿,于是大量山东厨师和鲁菜菜品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珍品,所以鲁菜也有“宫廷菜”之称,自此鲁菜迎来巅峰时刻。

溥杰(溥仪的胞弟)的妻子嵯峨浩,曾在《食在宫廷》中写道:“本来中国(北京)的饮食没什么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时,宫廷里的厨师大部来自山东,因此山东风味便从宫中、民间普及开来。”

明清到民国初年,在北京开饭店的大部分都是山东人,更准确地说,是胶东人。从民国过来的新闻人张友鸾八十年代撰文说:“五、六十年前,在北京的大饭庄,什么楼、堂、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八九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

清末的北京“八大楼”,基本都是山东人经营,招牌菜就是鲁菜。

《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选在东兴楼吃饭

此外,清代闯关东的历史,让山东人遍布东北,鲁菜技法也因此来到了黑土地。更有人直接把东北菜看作鲁菜的分支。

所以,鲁菜=北菜,并不是没有道理。

02

庙堂之上的鲁菜

既然影响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为何鲁菜就此没落了?

这得从鲁菜本身的特点说起。

严格说来,鲁菜的主要派系有:济南菜,胶东菜、博山菜,孔府菜和鲁西南菜。无论哪一派系,都是食材讲究、做法精细、吃法繁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就是鲁菜的底色。

燕翅席上的头等大菜,清汤燕菜

比如鲁菜中的孔府菜,是官府菜的典型,必须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摆盘精美,连食物的餐具都要精益求精,甚至有着“美食不如美器”的说法。每道菜肴的名称,也都被赋予了深远雅致的意趣。

孔府名菜:诗礼银杏

孔府的一道菜,就是一首诗、一个典故。孔子的后世嫡长子孙称为“衍圣公”。明初,皇帝赐衍圣公一品冠服,后世沿袭。孔府菜中便有许多以“一品”命名的菜名。例如,什锦一品锅——将十几种山珍海味,在特制的锡锅内摆成匀称的花色图案,加入三套汤,调制旺火蒸煮。

鲁菜中的济南菜,重头戏是汤。吊汤要舍得下料,清汤用整鸡、整鸭、猪肘子、火腿等原料熬制,讲究汤清味浓,极其鲜美。白汤的熬制则更注重“火”的功力,适当的大火炖煮,才能让汤底熬成奶白色,奶汤蒲菜就是济南汤菜的代表。

奶汤蒲菜

老馆子吊汤有四句口诀“无鸡不鲜、无肘不浓、无骨不香、无水不纯。”味精出现之前,鲁菜的调鲜与提味完全依赖于高汤。

鲁菜中的胶东菜,追求鲜美,保留食材本味,所以胶东菜深谙熘、爆、炒、蒸、煎、扒、炸、焖等烹饪之道。

火功之外还有刀功。鲁菜中花刀用得非常多,不同菜品,刀法也不同。油爆肚的肚头要用十字花刀,爆炒腰花的猪腰则是麦穗花刀。刀的深浅程度也要拿捏好。切得太深容易断,太浅又达不到卷曲的效果。

比如做“芫爆鱿鱼卷”这道菜,给鱿鱼切花时,先是在鱿鱼的表面按照一个方向斜刀切,每一刀的距离必须十分均匀,然后改刀九十度从另一个方向切,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工和耐心。

以上种种,我们俨然窥见了鲁菜的本质:极致、完美。从刀工,到驾驭火,再到制作技法,无一不追求极致。

在这种意义上,鲁菜的确当得起“八大菜系之首”。可惜,鲁菜的“贵”,如今有些不合时宜了。

工序的繁琐、食材的珍贵罕见,在今天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让鲁菜显然不利于大规模传播和复制。

其实不难发现,山东最近爆火的美食,例如淄博烧烤、周村烧饼、博山煎包、昆仑火烧等等,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方便制作、平价、接地气,相比正派的鲁菜,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还是更适应于这样的美食。

03

宇宙的尽头是鲁菜

尽管平时在街头巷尾难以找到鲁菜馆,甚至葱烧海参、九转大肠等菜品被一些酒店归为北京菜门下,但如果将鲁菜的定义扩大到烹饪技巧、食材来源,会发现鲁菜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煎、炒、烹、炸、蒸、煮、烤、腊、炖、糟”等烹调技法,皆由鲁菜奠定。家常菜经常用到的糖醋、葱姜爆香、淀粉勾芡,都是源自鲁菜的技法。

除去烹饪技巧广为流传,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平时吃的菜可能就是鲁菜。比如家里餐桌上常见的醋溜白菜、炝土豆丝、糖醋里脊、红烧茄子、油焖大虾、木须肉……都是鲁菜。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菜,黄焖鸡。在火遍全国之前,黄焖鸡早就是济南名吃。

有传说称这道菜源自清朝嘉庆年间的济南名馆“燕柳园”,也有说是年的济南“吉玲园”,还有说是来自上世纪30年代济南的“福泉居”。总之,它确实是地道鲁菜。只不过,黄焖不是鲁菜体系里最典型的烹调工艺,很少人将它和鲁菜联系到一起。

除了各种菜,山东的各种食材也供应到全国各地。

山东乐陵,是全国最大的香辛料调味品深加工基地,有多家调料相关企业,多个调味品种;山东还是全国第一产盐大省,寿光的晒盐技艺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原盐产能多吨,海盐年产0万吨,占中国市场七成以上。

寿光盐田

山东更是粮食蔬菜输出大省,年以来,山东连续七年粮食产量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年山东蔬菜产量.7吨,六年蝉联全国第一;至于肉类,山东也是不缺的。年山东肉蛋奶产量万吨,自年以来肉奶蛋总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南方人表示从未见过比人还高的大葱

再告诉你一个冷知识:上海市场上70%的禽肉,浙沪市场上30%的猪肉,京津市场上30%的牛羊肉也都来自山东。

可见如今,鲁菜转为一种生活方式,润物细无声地留存在所有中华美食里。鲁菜不常见,但鲁菜又处处见。

看到这里,还会有人敢说自己从未吃过鲁菜吗?

作者:张岑排版:骆伟玲

图片源于Q仔互联网冲浪所得,若有侵权,后台联系,Q仔滑跪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