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张雪

一天至少1万5千步,到位不到3个月,37个村跑了30个,一睁眼出去天黑了才回来……这是淄博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博山3队里,一位扶贫干部的日常。

10月15日,天蒙蒙亮,记者跟随调研队启程,2个小时后来到了博山区博山镇,跟着这位扶贫干部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调研采访。

12个小时,5个村。队长张文,用一双大脚,试图蹚出一条扶贫路。

望山,望水,村村落落望发展

“快到了吧!”

“哎!张队长,过八陡了,马上就到咱博山镇。”

7点半,队长张文打来了电话,询问调研队路上的情况,语气里带着些许急切,今天的调研队伍既有农业发展、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有村校联合发展计划中的学校负责人……都是张文邀请的助力博山镇乡村振兴发展的“智囊”。

挖掘人文遗存,发展生态旅游,培育农业发展基地,张文心中已经有一张博山镇的发展蓝图,他正在加速推进实施。

开车的王老师不由得又踩了踩油门,车子沿着山路,一路颠簸。半个多小时后,车子稳稳地停在了博山镇朱南村村委大院前。

张文迈着大跨步,迎了出来。“辛苦大家,快进来,这是咱们镇朱南村。”指着倚在窗户旁的宣传板,还没进里屋张文就给大家介绍起村里的的情况来,元宝枫、三皇庙……如数家珍。

村委办公室并不大,十几个人一坐下就肩挨着肩了。

“郑书记,村里的创意园项目,你赶紧跟大伙儿讲讲。”张文一坐下就开始提醒,村书记郑玉池忙清了清嗓子,说起了村里的古村落文旅创意项目,“村里准备用40余亩地来翻建和改建老村落,继续发展乡村旅游,开发附带的旅游体验项目,攀岩、山地自行车比赛都在咱计划内……”

“这个村,今年集体收入十几万,口人每人能拿到块钱的分红。”张文听着村书记的介绍,插了一句话,“这对一个村来说已经挺好了,有几个村,集体收入几千块钱。”

朱南村,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开发旅游不到4年,正悄悄发生着巨变,农旅结合的生态旅游给山村带来了希望。

“走,咱去看看村里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说罢,张文起身,领着大伙儿驱车赶往山上新开发的旅游基地——杏山新庐拓展基地。

长岭,青山,崖边秋千,藏在杏山里的新庐拓展基地已经有模有样。站在山崖边,和他人欣喜的样子不同,张文眉头皱着,他说,谷底的溶洞还面临着开发困境。

我们问一名随行的村委干部,这么好的资源为何没有继续开发,“缺人,缺钱。”四个字,说到底没有资金的支撑一切都是白话。

一脚,一步,路跑多了才会轻车熟路

“……走吧,咱去下一个村子。”张文抬脚从一块大山石上下来,转身钻进车里,我连忙跟上,上了村委的车。“这是邀兔村,山上的枫叶马上就红了。”车上,张文对沿途村落一一介绍。

7月23日从淄博市城市管理局来报道,今天是10月15日,在博山镇待了不到三个月,这名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博山3队的队长,话语间好像比本地人更熟悉镇上的村村落落、山山水水。

我心想,大概是一脚一脚跑了这些“路”,才会这么轻车熟路。

车越来越颠,路越来越窄,10点37分,车子慢慢拐进一个村,停了下来。“五福峪,这是咱们的地瓜村五福峪。”张文的话音刚落,地瓜的香气就扑面而来。是了,10月份,到了刨地瓜的时节,家家户户门前开始晒起地瓜干。“好的都卖出去了,那些不好看的就晒成地瓜干,用来酿酒。”

在晒满地瓜干的路旁,一个用木桩围住的廉颇墓碑引起大家注意。“墓碑以前在山上立着,但至今没有验证过。”张文说,五福峪村曾是一个闭塞的村落,传说战国时期名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廉颇被困五福(无斧)峪,战败自杀于此。这次打算在这个墓上做做文章,修复古城墙和廉颇墓,开发古村寨旅游项目。

谈起村里的情况,头发半白的村书记摇了摇头,几百年来五福峪人祖祖辈辈都以发展种植业为生,或许因为闭塞,又或是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村里的年轻人也像当下的许多古村落一样,都远走了他乡。

山上的柿子黄了,地里的地瓜也该刨了,在地里劳作的人,五十多岁就算是“年轻人”了。

……

“老百姓不容易,和职业学院规划建立中药学科研基地也在五福峪村的发展计划内,目的就是想用校村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研学旅游,把人带进来。”张文望着山下的地瓜地,说出了五福峪的发展规划,虽知前路不易,或许还存在着许多风险,但眼中满是坚定。

打完电话,放下筷子,放不下对老百姓的牵挂

离开五福峪,已经12点,张文有些着急,面露歉意,“时间有些赶,大家辛苦了。”说着擦了擦头上的汗,领着大家继续赶往下一个村子——刘家台村。

“中共博山县委旧址就在这里,是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我们想要打造现场教学基地的重点。”张文边走边介绍,和迎面走来的博山镇党委书记孙雪红打了个照面。由于下午1点要赶到区里开会,孙雪红带着队伍匆匆参观了一下便准备离开。

顶着一头干练的卷发,脸上挂着笑容,望着孙雪红匆匆离去的身影,张文说,这是镇上公认的“拼命三娘”。

午饭,是在邻村五老峪的三水源解决的。

站在鲁山西麓,向远处望去,一个个露天帐篷与纵横交错的石子路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彩画。

“昨天定好两毛五了,不是?”

……

“行,你们先帮着搬吧!”

刚坐下,张文接起了电话,打完电话,他许久没有拿起筷子。

下午1点半了,服务队的两名同志还在帮着村民装白菜。“连着装俩小时了,没吃饭,连口水都没喝上。”我们提议一起去帮忙,张文却说已经快装完了,他拦下大家,连着说了几句“山区人民不容易……”说实话,那一瞬间,我手里的筷子也有些提不起来。

一天一万五千步,乡村振兴蓝图一步一步“画”出来

饭后来不及休息,张文又匆匆上了车,我们随后跟上。他带着大伙儿又赶去上结和下庄两个村。沿着村里的水泥路,走走停停,这个一米八五的大高个永远赶在最前头。

“张队长,您这一天得走多少路?”

“一天1万5千步,算少的!”听到这话,张文笑了,他说不仅是自己,队里的所有人一天都没有停下的时候,这群人都默守一个原则:为老百姓干活都得“跑”着去。

不知不觉天已经擦黑,从下庄村出来已经过了6点。

跑了近12个小时,张文这才稍稍停下,坐到凳子上,端着杯子的手还有些抖,他叹了口气:“有时候,真是心里急,既要顾及生态还得谋好发展,不容易,确实不容易……”

联系,介绍,指挥队里工作,一天没停下,这个像铁打一样的服务队队长,第一次吐露了个中艰难。

一旁的下庄村村书记站了起来,“张队长,我,谢谢您。‘我们博山镇’,您这一句‘我们’,就够了,您带着服务队走街串巷户,我们都看在眼里……”

此刻,围坐在一起的村干部也好,调研队人员也好,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张文扭过头,摘下眼镜,悄悄抹了把眼泪。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

“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是百姓信任的党员干部。”

早6点晚10点的工作已经算是正常,半夜11点顶着伤装卸猕猴桃、12点还在整理上报的资料、一天1万5千多步的走访调研、3个月37个村跑了30个……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张文说,无论多难,他心里只有一句话:“用真心、诚心去做,用党性、公心去干,给博山镇4.5万名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路,不分白天黑夜;实干,从百姓的口中都能听见。

晚上8点,我们辞行赶回张店,张文带领的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博山3队又赶回镇办公室……

工作,还在继续,博山镇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他们手中画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