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一壶浊酒喜相逢”之说,五千年华夏文明中有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即“酒文化”;或许有朋友会联想到殷纣王的“肉林酒池”,当然,古人肯定不能躺“酒池”里喝,由此出现了专为贵族所铸造的青铜酒器,诸如觥、樽、杯、盏、壶等。就在年,轰动考古界的“满城汉墓”出土了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一只青铜酒壶。“满城汉墓”安葬的是有着个儿子,一生富贵的中山王“刘胜”,按理说这样的贵族墓葬,出土文物也应该是极尽奢华的,但这只酒壶却显得造型一般;不过专家却坚称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布满壶身的“花纹”。对文物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青铜器虽然是商周时代的典型代表,但鼎盛时期却在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作为西汉时期的一代藩王,史料记载“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人”,就是这样的王公贵族,墓中陪葬更是丰富奢华,其典型代表便是著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等。不过这里要说的却不是这些闻名遐迩的国宝级文物,既然刘胜“乐酒”,墓中自然少不了陪葬酒器,“错金银鸟篆文铜壶”便是其中的一件;不过令专家“奇怪”的是,这件青铜器乍一看并没什么特别之处,虽然有错金银这样的刻意装饰,但对于一位善于享受的汉代藩王来说,似乎它仍不够资格陪葬“满城汉墓”。这件铜壶通高44.2厘米、腹径28.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盖有三个云形片状钮,腹两侧有铺首衔环,单以造型来看,这种形制的青铜壶在汉代颇为流行,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乍一看,最特别的地方似乎就是壶身表面了,通体皆以金银丝镶嵌出勾回流畅、精美复杂的花纹。这种工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错金银”,简单解释,就是将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入青铜壶身,然后盘曲成各种精致的图案,最后再以工具将突出的金银丝错平,使之与铜壶表面相覆;公正的说,采用“错金银”工艺的文物不在少数,其典型代表就有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以今天的古玩收藏圈为例,“错金银”青铜器铸造工艺太过复杂,即便现代科技有能力复制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一般出现在市面上的“错金银”青铜器都是珍品。不过话说回来,中山靖王可不是一般的王侯,而是汉景帝时期著名的“享乐藩王”,况且错金银工艺在当时正处鼎盛时期,这件铜壶在刘胜看来应该算不上“贵重”;那么问题来了,这件看似普通的青铜器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刘胜死后也要将它带在身边呢?就在诸多专家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把铜壶身上的花纹拓印了下来,由此意外揭开了其中“奥秘”;原来这些看似动物造型的金银丝构成的图案并不是单纯的装饰花纹,而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即“鸟篆文”。或许朋友们听得更多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对于这种“鸟篆文”似乎比较陌生;简单的讲,所谓“鸟篆文”顾名思义,这种文字的线条、造型多与鸟相关,有的将鸟的形态置于文字,有的字形似鸟飞雀跃,形态优美,变化无穷,因此又有专家称其为“鸟虫字”,也可以理解成古代的一种艺术字体。单纯的这么说似乎仍显复杂,举个例子,在今天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中有一柄“越王勾践剑”,其剑身上就以这种鸟篆文铭刻有:越王鸠践,自作用剑;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专家就认为鸟篆文始于春秋战国,是南方越国强盛后吸收中原文化,同时融入本民族特色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不过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只有越国出现鸟篆文,因此这种说法也仅能算是“一家之言”;其历史渊源究竟始于哪里,发展过程等诸多细节,至少目前仍处于暂无定论的阶段。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仍有疑问“难道仅是铜壶上的鸟篆花纹就得到了中山靖王的青睐吗?”专家发现的当然不只是鸟篆花纹,关键还在于这些文字反映出的内容。大体来讲,铜壶上的“鸟篆文”共分三段,一段在铜壶颈部,错金铭文为“盖圜四缀,仪尊成壶”八个字,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圆形盖子的四周饰有文字和花纹,它是件尊贵完美的青铜壶;第二段在铜壶上腹部的位置,错金铭文为“盛兄盛味,於心佳都,于”共十个字,大概意思是:无论装水还是盛酒,它都是一种身心上的享受。最关键的还是第三段,也是32字铭文的精华部分,这段鸟篆文位于铜壶的下腹部,即“口味,充润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为:美酒不仅味道好,而且还能疏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祛病延年,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据专家介绍,如果将这3段文字连起来读,其实就是一章汉代流行的四言韵文,相当于今天的“打油诗”;如果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去看,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将酒入药”的实物佐证。正是这件铜壶采用错金银工艺和满身的鸟篆文,专家才最终命名其为“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并定义为国宝级文物;“错金银鸟篆文铜壶”目前就珍藏在河北博物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亲自看一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78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