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审安老人创作的《茶具图赞》中罗列的部分宋代茶具。资料图片

《极致审美》赵柏田著

白马时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年6月

《风雅宋》吴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6月

■程良娟

一部《梦华录》,让我们见识到了宋代风靡一时的点茶技法,其中,将茶沫用“点画”手法点成一幅精美画作的茶百戏,更是让人赞叹连连。到了明朝,点茶渐渐没落,煮茶成为了新的潮流。

在历史著作《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张岱与品茶大师闵汶水论茶的经过,让我们得以窥见晚明时期茶道的独特魅力:煮茶一定要用惠山泉,取泉一定要晚上,运泉一定要顺风,泉水不能有丝毫的晃动……瞧瞧,多讲究。

除了茶文化,中国传统的制墨、造园、制香同样让人惊叹不已。其中,有不少传统文化技艺已经失传。幸运的是,我们能在《极致审美》里一探芳踪。罗龙文的制墨技艺,计成的造园心法,董若雨的制香大法……晚明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这本书中“活起来”。

讲究“妖法”的制墨技艺

“罗小华墨……此墨极小而精,绝似宋宣和内府所制小玉佩,钩碾精致,水银沁作纯漆色,作作生芒,奇品也。”在中国制墨史上,晚明时期的制墨大师罗龙文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此外,罗龙文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号“墨妖”,因为在制墨过程中他最擅长使用“妖法”。即与众不同的“和胶”之法。在罗龙文看来,“制墨之妙,正在和胶,若得法,次灰也能制成善墨,如果失误,上等烟灰也会成为废品”。

罗龙文独创性地使用“麝香粉、玉屑、金、珍珠和鹿胶进行和之”,制出来的墨坚不可折,即便是写在绢纸上也毫不褪色,正所谓“十年如石,一点如漆”。

而且,罗龙文还是“药墨”的开创者。在和胶的过程中别出心裁地加入藤黄、鸡白、犀角、皂角、马鞭草等中药材,既能作墨,又能当作药材使用。

难怪晚明时期有“一两罗墨一斤马蹄金”的说法。连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是罗龙文的忠实粉丝。没想到,一块看似寻常无奇黑漆漆的墨,竟隐藏着这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四百步”内赏尽江南风景

江南园林独步天下。其中,要数晚明叠山师计成的造园技艺最为出名。他所修造的园子,在当时有个响当当的称号——“四百步园林”。也就是说,在区区四百步内,江南所有风景都能尽收眼底。

计成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认为,造园应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最精妙的园子一定要因地借景,得体合宜。随着地基的高低和地形的起伏,设计园林的造型,而不是套用统一的模板。

比如,树木遮挡了景观,就要修剪树枝;遇到泉水溪流,就要引注石上;园中有小石,不妨布置得蜿蜒曲折一些;长廊的设计应该曲折悠长,营造出无穷无尽的感觉……一个小小的庭园,包罗万象,全凭计成的匠心巧智和随机变通。

原来,中国江南园林之所以能闻名遐迩,一步一个景,是有原因的。

可蒸可烧的纯天然香料

熏香,通常都是使用火烧的方式,将香放在博山炉里燃烧,使其香味完全释放。此外,用“蒸”的方式,也能熏香:将水引入一种特制的熏炉中,加热使之形成雾气,而香料正是靠着这股袅袅水雾缓慢地散发着其中的香气。

这种特质的熏炉,被称之为“博山炉变”,是由明代晚期制香大师董若雨发明的。而他制作的香料,通常要以“蒸”的方式,方能最大程度发挥其香味。

这是因为,董若雨制香的原料,常常取材自大自然。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可以幻化成他手里一缕缕香气。当时的香料大多是以名贵的沉香、麝香为引子,香味厚重且浓烈。董若雨却更偏爱自然界里天然香味。比如,把杉树叶与松叶集在一起焚烧,有一种仿佛置身天庭的清香气息;把百合花与梅花的花瓣同焚,有一种特殊的清致。

在董若雨发明的众多香料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振灵香”。融合了七十种花卉的露水,辅以沉木和乳香,七天七夜后才勉强制得三束线香。

当我们沉迷于香奈儿五号、古龙香水之时,在四百多年前的晚明时期,董若雨早就制出了世人望尘莫及的“天然香料”。中国的传统制香文化,完全不亚于欧美国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像宋代点茶技艺一样,罗龙文的“罗墨”、计成的“造园心法”、董若雨的“天然香”,可能已经寻不见踪影。可是,它们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文献中。而书籍,便是我们认识它们最好的渠道。

赵柏田的这本《极致审美:晚明南方士人风雅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有明代晚期文人志士的风雅世界,还有今天已经远去的晚明时代传统文化花园。

■延伸阅读

一幅可以近距离

欣赏的“风雅宋”

本书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风雅”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书稿分为六辑,第一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朝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朝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

在史料运用方面,作者通过检索数百幅宋画,还原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还以少量宋朝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从而相互印证、比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