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m.39.net/pf/a_6344211.html
作者:张敦亮

张晓,字大照,又字浴咸,又字明衡(也存记载明衡为号)。张晓历任官职: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张晓,明朝隆庆四年至明朝崇祯十年(公元年-年)。张晓隆庆四年,生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现在淄博市博山区大街社区),是博山历史上的笫五位进士,第一位一品大员。

据方志和博山张氏族谱记载,张晓明朝隆庆四年(公元年)出生于颜神镇大街,书香门第出身。曾祖父张云,字瑞锋;祖父张俊,字秀千;父张尧封,字子华。均诰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史称上封三代、四世宫保。父亲张尧封是邑庠生,授礼部儒官,是当地官学的教师。张晓兄弟四人均为邑庠生,张晓行三。志书记载,张晓“少年负异才,发覆额輙冠军邑庠”。说他刚够上官学的年龄,就在县学生员的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张晓在县学校多年学习后,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年)参加了乡试,以全省第二名考中举人,时称“亚元”。这时他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公元年),张晓又进京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黄士俊榜)。这年其父张尧封,母徐氏相继去世。张晓在家守孝三年,他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年)赴京城做官。先授大理寺评事(正七品)。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最高法院。掌管中央刑狱案件审理。张晓在办案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慈善为怀,实事求是,公正判决。审理了多宗难案大案,受到了朝野的普遍赞扬。明朝对官员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公元年),张晓考评得到“慈惠平允”的评语。从而越级晋升为户部浙江司左事(正六品),被派往户部徐州仓户部分司。负责徐州地区粮储,河道税收等事项。他是朝廷在驻地最高级别的官员。张晓在职期间做了两件利国为民的大事。一是治水。徐州三面临河,时逢水灾,史记“河水大溢”十万民众生命受到威胁。张晓“相众力塞之,卒无患”。他紧急动员百姓上河堤,用草包、巨石加固了河堤,堵住了决口,拯救了百姓。其后带领群众,筑堤修壩,治河治水,使徐州地区没有一人因水灾而死亡。二是救山东饥民。万历四十三年己卯(公元年),“山左大饥”山东遭受罕见的旱灾和蝗灾。灾民衣食无着,流离失所,山东受灾饥民大量流入徐州,徐州知府怕灾民入城闹事,史记记载:“濯生变议遏之,公持不可”。徐州知府想封城门阻止进入。张晓坚决制止,并上报朝廷开仓放賑。四处设置救助点。“山东通志”记载:“晓赈救,全活无算”。由于张晓在徐州赈灾救民。使山东饥民没有一人在徐州被饿死。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公元年),朝廷三年一次考核,张晓考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从五品)回京城任职。不久又升任户部河南司郎中(正五品)。明朝户部相当于现今的财政部。郎中是户部中层正职(相当于司、局正职)。张晓在职期间,他建议朝廷用变革和优抚的办法,“解民倒悬,以防民变”,而不主张事发后进行镇压的被动做法。他还救济徐洲、安庆一带的贫苦学子,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人才。他还为防守在长城沿线的部队积极申报拨发粮饷,并拨款修缮长城城墙,铸造兵器,进行积极备战保证边陲安全。

张晓在京任职户部时间不久,万历四十五年(公元年),他被派往西部边陲任职。志书中说张晓“四任边陲”。先是出任大同府知府(正四品),其在职期间主要做了三件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实行“除旧布新”。在地方治理上实行新政改革“尽革诸嚣俗与民更始”,取消了当地存在的各种浮薄之俗,改立社会新风新政。二是协助完成了藩王世子的册立。大同府是明朝分封的代王驻地,万历四十五年五月(公历年)前代王去世。代王的几个儿子争立世子,以便世袭王位,局面混乱。在张晓鼎力劝说之下,长子朱鼎谓继承世子。从而稳定了代王封地及大同周边的局势,保证了西北边陲的安定。三是“捐薪助学”。张晓用自己的部分薪俸,帮助大同府周边地区求学的贫困学生,数百人求得了学业。为了表彰张晓帮助贫困学生的功德,清顺治八年(公元年),经过“大同各学公呈”,将张晓崇祭云中府(现山西怀仁县)“名宦祠”。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公元年),张晓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分守口北道,由大同来到张家口的宣化府。按察司是省级监察机构,道是介于省与州府之间的机构,也有的是省派出机构,级别略高于府。张晓以前是大同知府正四品,按察司副使也是正四品官员。但由于是省级官员,所以《神宗实录》中还是说升为按察司副使。

在明朝,由于中央的官员晋级快,而地方的官员晋级比较难,所以官员由京外派一般都升级。而由地方向上调动,一般大多都是平级变动。张晓由京城外派,都晋升一级,就是这个道理。

天启元年(公元年),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年号天启。张晓升职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继续分守口北道。天启三年祭亥(公元年),朝廷考核巳“考满”,晋级为山西按察司按察使(省级最高监察长官),为三品,仍分守口北道。按察司因有监察官吏和军队的职能,所以称这一职位为“监司”。这期间张晓也做了几件有影响的事。一是“清兵饷”。明朝晚期财政紧张,军队中欠饷严重,与张晓同时期为官的山东王村人毕自肃在任辽东巡抚时,因军队欠饷严重,士兵闹事而死于军中。所以张晓到任后,首先“清兵饷”。向朝廷和上一级衙门求发粮饷稳定军心。求经费修缮边墙(口北道长城),改善武器装备,整兵备战,保证边陲平安。二是帅兵围剿敌寇,解宣府之围。这时在宣府、大同以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永邵卜,趁明朝在辽东与后金的战事,突然率兵万骑,直抵长城之下,震惊宣府及朝廷。志记:“公阴勒精骑数千,急驱出不意,逼虏而阵,复遗译,鉥以危言急责之,遂遁出。”说张晓悄然率领精兵数千,由本地向导带领抄近路,出其不意,突然出现在立脚未稳的永邵卜部阵前。敌人不知底细,阵脚大乱。张晓在阵前通过翻译人员,晓以利害,表明誓死决战的英雄气概。逼其退兵,解了宣府之围。三是清除反动道会和土匪。在口北道所辖的蔚洲,反动道会及土匪扰民倡,地方动乱。当地官员怕出大事,不敢过问。张晓亲自带兵“奄捕殆尽”,保证了地方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天启五年乙丑正月(公元年),吏部等衙门对全国四品以上官员考核(考察)。张晓考评“会举卓异”,与袁崇焕,洪承畴等二十四人受到推荐《熹宗实录》。张晓因整兵备战,修建“城垣边墙(口北道长城)六千二百四十余丈,墩台悬楼,敌台三百二十一座,仓库、公馆、营房二百七十三间”,经上报朝廷,受到了表彰。同年三月,经过“廷推”(由吏部主持、九卿共同推荐),张晓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宣府巡抚。这次晋升驻地未变,官级未升,仍是正三品。但都察院是中央朝廷的监察机构,巡抚是省级官员,实际职务提升。志书中写到他到府县和军中视察时,对官员要求严格清政严军,下面没有敢违抗不服从者。史书记载:“将吏凛若冰雪,无敢呸息者”。

天启六年丙寅(公元年)闰六月,张晓奉调回京城任户部右侍郎。天启七年三月(公元年),张晓升任户部左侍郎并主持户部并总督朝廷仓房。左、右侍郎是朝廷尚书的副职。按顺序左侍郎是第一副职,尚书不供职时,可由左侍郎主持户部,所以是升任户部左侍郎。汉朝时将户部最高长官称为大司农,侍郎就称为少司农,侍郎为正三品,张晓的官级没有升迁。

张晓在担任户部左侍郎主政户部的主要政绩是:采取“力止加派”的财政政策。明朝当时面临辽东后金的战事与内地的连年灾荒,财政紧张。有人建议加大赋税。张晓上奏朝廷,老百姓实在不堪重负,加派是弊政。“力止加派”,建议采取加大钱币流通量的办法。志书记载:张晓“鼓铸凡一万三千九百万铸银币,藉以不乏”。没有加征赋税,而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截止到这个年代,张晓的官职看似变换较多,实际上只在三个部门做事。一是刚到京城做官时,在大理寺做法官。然后在户部到徐州分司及后来至户部管财政。最多的时间是在西北守边陲,“四任西陲”。明朝每任三年,所以张晓在西北为官十二年,为国家守土安边。

年(天启七年丁卯)五月,张晓晋为兵部尚书(正二品),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这次的驻地是大同和张家口之间的山西阳和(今阳高)。兵部尚书在夏商周时称为大司马,所以后人时常称张晓为大司马。所以张晓也有大司马之称谓。他领导宣府、大同、山西三处的巡抚,和以上三处总兵。天启七年丁卯八月,明朝袁崇焕在辽东宁远挫败后金努尔哈赤,以“宁锦大捷”给大臣叙功。张晓镇守山西、大同宣府,保证了京城西北边陲的安全。张晓被授太子太保,同月以殿工完成给大臣叙功,张晓加太子太傅。

同年,明熹宗朱由校为表彰张晓镇守西北边陲的功绩,赐给他诰命文书,晋升官阶为光禄大夫、柱国。诰命中高度评价了他的能力与政绩,称他“黄石传符,白星诞命”。文采斐然,军功至伟,管理军事胸有韬略。管理地方治理百姓井井有条。镇守山西,设立军营,驻兵徙地,筹集钱粮,出任边疆大吏,统领西北边务。称其“胸繙数万甲兵,手布三千横轴”称他胸中自有千军万马,三千兵法运用自如。因为这些功绩,晋升官阶为光禄大夫、柱国。在明朝太子太傅、光禄大夫都是从一品。但光禄大夫是提升了官阶,增加了俸禄,所以称为晋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并希望他“在外镇守疆场,入内辅佐朝廷”。使国家内政安宁,边疆稳定,努力工作,效忠致力于君王。

崇祯元年戊辰正月(公元年),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朝廷以部落首领“卜石勉耒贡”(向明朝称臣进贡),给镇守西部诸臣叙功,张晓加授太子太师。以上这三个职位都是虚职,但级别是从一品。张晓就成了朝廷的一品大员,薪俸增加,实际职务未变,仍为兵部尚书,宣大总督。成为总督,授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是张晓官场生涯的顶点,也是其官场仕途的转折点。

此时明朝己开始走下坡路,进入了最后一个朝代,崇祯年代。这时关外辽东的皇太极继承皇位,不断向明朝用兵。边境战事与明朝内部矛盾加剧,内扰外患,使蓟辽总督与宣大总督成了高危职业。崇祯元年五月(公元年),插汉部落数百人至宣府新平堡胁赏,被守军诱入甕城杀死。随后插汉十数万人拆长城进入明朝属地,兵围大同,朝野震惊。据《崇祯实录》史记,“崇祯元年五月(公元年),插汉宰生等至宣府新平堡胁赏,初约五十骑,尔逾数百大哔。参将方谘昆,诱入甕城歼之。其中贵英哈,狡猾善用兵,是首领虎墩勉的女婿,在新平堡被杀死。其妻兀狼晗丈率万人自德胜路入犯”。据《崇祯长编》史记:“崇祯元年五月甲申‘插部’从鎮川堡拆墙而入,约兵三万,皮祅收二万,其老小骆驼及攻城云梯钩竽器具悉从弘赐堡入。亦由四五万至孤店村合并一处,抵大同东河环聚,大营扎在海子滩代王坟,插汉部包围了大同。虎墩勉领数万人在海子滩,明朝代王朱鼎领兵与士民力守。其后,插汉部部落分兵四营,流掠浑源、怀仁、桑乾河、王龙洞四处二百余里,遗人到总督张晓处胁赏。张晓派遣西僧王哈麻前往迎战。”事后,御史李炳弹劾大同总兵渠家祯插汉部侵犯大同,“既至不能战,既去不能追”拥兵观望列其六罪。六月,大同总兵渠家祯革职。七月张晓由太子太师降为太子太保,仍任宣大总督,兵部尚书。

明朝崇祯继位时,接手的是由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等人留下的烂摊子,明朝当时内忧外患。对内政治腐败,阉党专政,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引发农民造反起义。对外后金兴起,皇太极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了许多新政,国力强盛,不断伐明。崇祯尽管也力求中兴,励精图治,勤于朝政,但其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在处理政务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常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再加上他性情多疑,常迁怒于文武百官。多次起用宦官,使得朝廷内部矛盾加剧。而阉党的漏网分子温体仁等一伙又陆续入阁掌权。他们一味迎合崇祯,陷害忠良。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崇祯在崇祯二年(公元年),听信谗言,中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守边忠臣袁崇焕。崇祯还慨叹“边臣不足任矣”。其偏袒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使他自毁长城。在这种背景之下,加之“插汉”部落事件,张晓已感到无法继续得到崇祯的信任,而难以管理西北边陲的军政事务。史记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帝以“插部犯顺宣大,密通京师命东厂遗役至镇,侦探营伍虚实,粮饷清冒,及声息真实”。东厂派宦官对张晓进行调查。张晓于八月上书“乞休归”(请求辞官回家)得到批准。九月朝廷逮大同巡抚张翌明,大同总兵渠家祯“下法司问”。十月兵科给事中张鼎延借机陷害弹劾张晓,上书崇祯“宪政封疆,辄逮巡抚,而督臣张晓飘然事外,逮抚而宽督,有此法否,此皆时事之不得平者也,伏惟皇上深思省览”。崇祯听信谗言下旨,逮张晓“下司法问”。崇祯二年壬申三月(公元年),朝廷以大同失事之因,“大同巡抚张翌明被论斩,张晓论戊”,被发配贬职到粤东(现今广东)。张晓去粤东时,路经家乡益都县颜神镇。志书中记载,张晓“不信宿即行,无戚戚意”。(没有在家住宿,没有表现出灰心失落之意。)

张晓在粤东期间,曾游登高洲宝光塔,留有“登塔诗”并写有《粤游杂咏》一集。

崇祯七年(公元年),张晓回到故乡颜神镇,在现今博山南门里,靠街东处买了一处宅院居住,安度晚年。志书中说“张晓对街里乡亲温和恭顺,天性孝友,与人无违”。并评价他“生平修洁如玉,不妄言笑,汲引才隽”不可指计,而尤能周人之急,中外待以举火者数百家,所遇大小皆得其心,亲友借贷钱粮有求必应,贫者不能还者也不追问。推尚简约,不扩张田园家居,不建豪宅大院,买人地宅价高于市值,所以乡民都愿将地宅卖于他。因其作为众口皆碑,在博山乡间称其为“张佛”也。

张晓曾著有《修拙草》《筹边奏疏》等文集,在粤东做《粤东杂咏》一集。张晓存有画像一幅,此画像系张晓的门生,明末著名书画家,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所画,原画文革期间与《粤东杂咏》原稿一同毁,影印件现存于博山区档案局之中。

清朝康熙九年(公元年),《颜神镇志》和年《续修博山县志》记有明朝天启七年(公元年),明熹宗朱由校给张晓的诰命称赞张晓“黄石传符,白星诞命,青钱雅誉,青霜雄武,库之兵舟肺持平慧,日朗民曹之算,繇望郎。而出守晋参翰于建牙,入陟地卿佐筹金谷,出司边务,独总枢机,胸繙数万甲兵,手布三千横轴”。说明张晓如张良那样得到了黄石公传符,似太白金星转世,文采斐然,军功至伟。管理军事胸有韬略,管理地方治理百姓井井有条。镇守山西,设立军营,驻兵陟地,筹集钱粮,出任边疆大吏,统领西北边务,胸中自有千军万马,三千兵法运用自如。因为功绩卓著,授张晓光禄大夫,柱国的官阶。

崇祯十年丁丑(公元年),张晓在家乡博山去世。按家乡规矩停灵三天。志记“不期而会者千余”。家乡人怀念张晓的为人品德。没有组织,而自发前往送灵者千余,并捐款勒石做“永恩碑”。对张晓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九三七年续修博山县志对此碑有详细记述。此碑墓志铭为淄川名士张绂撰写,代表故乡人民高度评价了张晓的一生。民国七年公元年,《山东通志》也高度评价张晓在山东大灾之年救民于苦难之中。史书记载:“山左饥,流民至徐洲,晓赈救全活无算。”,“居乡宗党闾里莫不蒙惠,及卒众聚哭,勒石以颂。”颂扬张晓在为官之时,救济山东灾民,不让一个乡亲故里在外饿死,惠及千万民众,所以听其死讯聚众痛哭,刻石碑颂扬留世。张晓墓在博山县城外西北,大桥村北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代)被破坏。

志书记:清顺治八年(公元年),山西大同学子不忘张晓任大同知府时“损薪助学”,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之恩德。经过“大同各学公呈”,而联名给朝廷上书。经朝廷批准,将张晓崇祀云中府名宦祠(现今山西怀仁县)。

欢迎原创博山相关作品投稿,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