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河北满城陵山一、二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两墓规模宏大,随葬器物丰富,为我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经考证,一号墓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二号墓墓主是王后窦绾。刘胜系汉景帝刘启之子,武帝刘彻庶兄,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年)被封为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窦绾不见史书记载,从墓的位置、规模及随葬器物推测,应为靖王刘胜之妻,从出土的铜印知其名为“窦绾”。刘胜和窦绾都身穿金缕玉衣入葬。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特制的殓服,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以金、银或铜丝编缀。这两件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汉代金缕玉衣。两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石、漆木、钱币等类文物多件。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已发掘的汉墓中实为罕见。这些器物中,以铜器种类最为丰富,计有炊具、食具、酒具、灯具、炉具、文具、文玩、梳妆、盥洗、仪仗、兵器等70余种余件。不少铜器刻有铭文,记载了器物的名称、重量、容量、价格及来源。铁器共出土30余种余件,以兵器和工具为主,另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具。陶器数量繁多,计有壶、瓶、罐、缸、盆、钵、鼎、盘、碗、灯等20余种余件,部分陶器施以彩绘或朱绘。玉器共出土余件,包括礼仪用玉、陈设用玉、装饰用玉和丧葬用玉,有些玉件雕琢精细,纹饰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漆木器随葬数量很多,但器身均已腐朽,能辨明器形的有案、尊、奁、盒、盘、耳杯等,从遗存的金属饰件可以看出,当年这些漆木器十分富丽华贵。钱币共出土余枚,除2枚半两钱外,其余皆为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后铸行的钱币,满城汉墓五铢钱中既有郡国五铢,又有铸币权收归中央后的三官五铢,真实反映了五铢钱初行时的铸币情况。两墓还葬有10辆车、29匹马,出土时车的木构架已朽毁,余件金属器件保存完好,这些器件或鎏金银,或镶嵌金银珠宝,装饰十分华丽,由此可见当年马车的奢华。通过这些出土文物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现将满城汉墓出土的部分金银器介绍如下:西汉鎏金长信宫灯西汉鎏金长信宫灯鎏金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中。其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各部分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盘的可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宫灯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等铭文9处共65字。根据铭文研究,得知此灯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因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灯被没收,归皇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所有。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后来窦太后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窦绾,窦绾死后将灯葬入墓中。西汉错金铜博山炉西汉错金铜博山炉高26、腹径15.5厘米此器是熏香用具。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工艺精湛,装饰华美。西汉鎏金铜铺首西汉鎏金铜铺首通长23.4、宽13.2厘米铺首最早是镶嵌在大门上供叩环而用的门饰,一般做成威猛的兽面状,有镇凶辟邪的寓意。以后,铜器、漆木器以及高规格的棺椁上也常装有铺首。刘胜椁上的鎏金铜铺首竖耳怒目,额做山尖形,有凶煞之感。西汉鎏金银兽面纹铜铺首西汉鎏金银兽面纹铜铺首长12.2、宽7.3厘米铺首中部为上下两个兽面,两侧有二龙盘绕。兽面鎏银,龙体鎏金。环为上下双连式,鎏金。西汉镂雕龙凤纹银铺首西汉镂雕龙凤纹银铺首长19、宽14.9厘米银铺首两侧攀附两条对称的蟠龙,龙首引颈向外,中作兽面衔环,环由对称的双凤双龙组成,凤居上,双龙攀附其下,龙头探向环心。整体造型玲珑剔透,精致美观。西汉错金铁匕首西汉错金铁匕首长36.7厘米器身扁平,中脊隆起,两面均用金片嵌出花纹,分别作火焰纹和卷云纹。环首嵌金片饰卷云纹,格部嵌金片饰兽面纹。(节选编辑)收藏家杂志期封面文章来源:《收藏家》期《河北博物院藏金银器品析》作者:冯宁责任编辑:秦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5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