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图
清·袁耀《蓬莱仙境图》,绢本设色,.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列子·汤问》有言:“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中国神话传说里的五座仙山分别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其中,蓬莱因有“祈求长寿”的传说而被世人所知,瀛洲则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被大家了解。
图
《蓬莱仙境图》局部
《列子》对仙山的样子也进行了描述: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短短几字给予我们极大的幻想,仙山顶部开阔平坦,上面有供仙居住的台观,都是金玉做的。若能吃下珠玕之树的果实,则可长生长寿。
图
明·文伯仁《圆峤书屋图》,纸本设色,.2x46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
唐·杨昇《蓬莱飞雪图》(局部),绢本设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诸多仙山的描述听起来着实有吸引力。但仙山漂于海上,常人很难追踪。
有没有人详细描绘它的模样呢?《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患,风輙引去,终未能至。”
禽兽皆白,金银宫阙;望之如云,终未能至。“白色的禽兽”、“金银宫阙”、“云”、“海”成为了仙山的重要意象与代表符号。此类代指“仙山”、“仙境”的符号不仅被应用于绘画中,在其他饰品中也常常出现。
这些古朴大气、金碧辉煌的饰品,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之外,对于大海另一边的浪漫想象。
图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图
清·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塔,高厘米,长98厘米,宽54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
清·孔雀石嵌珠宝蓬莱仙境盆景,通高43厘米,座高5厘米,座径41.5-30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家熟知的多为典故或文学作品,那有没有人曾经尝试着画过仙山呢?
文伯仁的《方壶图》或许可以助我们一起飞登上古人向往的“仙境”,一览其景。
图
明·文伯仁《方壶图》,纸本设色,31.8x.6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伯仁,明代画家,字德承,号五峰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因家学传承,自幼便时发巧思,善画山水。
《方壶图》便是文伯仁在61岁时为友人所作。友人自号方壶山人,《方壶图》应为一幅友人委托文伯仁所作的别号图。
图
《方壶图》局部
别号图是明代吴门画派的特色之一,多为描绘文人远离凡俗,归隐田园的理想。
图
《方壶图》局部
烟波万顷的海中,青绿仙山在云霭中若隐若现,数处道观隐于其间。
图
《方壶图》局部
方壶山上方雾气云涌。“云气”在中国文化中有极其丰富的寓意。
班固在《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庆云。喜气也。”
在仙山图中,“云气”对整个画面的“势”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方壶图》中,仙山上方的云气构成了一条延伸出画面的龙,只有头探入画中,身体似连接着其余几座仙山,并未在画中体现。
图
《方壶图》局部
细节处的灵芝云则似仙山中灵气具现化的表象,云卷云舒刻画的细致生动,似有动态。
图
《方壶图》局部
高空俯瞰,方壶山漂于茫茫大海之上,虽为主体,却只占画面较小的面积。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在文伯仁的其他作品中少见,在传统中国画中也并不常见。
《佩文斋书画谱》中赞文伯仁的《方壶图》:“重著色,全学赵千里,精细之极,亦复古雅,尤是布景卓绝,足称无上神品。”
图
南宋·赵伯驹《仙山阁楼图》(局部),绢本团扇,25.6x26.9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仙山缥缈云雾间,名山可寻登山巅。
挺拔俊俏的山峦间,青烟缭绕,山峰叠起时,山雾朦胧。古人对神迹仙人的向往,其实源于对未来的期冀与对信仰的虔诚。他们发挥极富浪漫的想象,将幻想融入艺术。
海晏云阔,山青水碧。我们驻足仙山时,艺术也定格了时光,这使我们有缘跨越千载与古人重逢。
结语
文伯仁以大海的苍茫,
衬仙山与凡俗的距离。
在古代文人心中,
仙山很远,似在天边;
但又很近,只在心间。
欲问仙人何处去,
白云深处洞门扉。
来源: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