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中部的鲁中山区,许多村庄附近的险峻山顶之上,散落着一些用青石堆砌而成的石寨,大小不一,有方有圆,或高或矮,当地百姓称之为“石围子”。如今,这样的石寨,在位于鲁中的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和沂源县等地尚存数十处。

从高空俯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九龙寨,如同一艘巨型航母。在它的右下方,还有一座小型石寨如同航母编队中的护卫舰。

九龙寨残存的外围建筑和寨门。

博山源泉镇中皮峪村附近一座石寨残存的围墙和寨门。

这些石寨是何人、何年、因何而建?这些问题,连许多当地百姓也说不太清楚。有人说,石寨是当年齐长城上的兵营遗迹,也有人说是当地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而建,还有人说这些石寨是当年农民起义军或土匪的盘踞之处。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福源在《远去的城墙》一文中认为,博山山区的石寨,应该是当年百姓为了防范战乱而修建的临时避难所。他在文中介绍,博山“四塞以无固,而又为齐鲁门户,故南北战争,每视此为必争之地……”自明至民国,有案可稽的匪患、动乱记载有三十五次,频繁时一年就达四五次,彼时“四方亡命,啸而过市,人民荼毒,庐舍为墟”。当战争来临的时候,百姓作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或迁徙异地,或躲进深山,或流离失所,或筑城以御。清朝末年,捻军在北方活动频繁,其在博山活动的时间大致为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间。《续修博山县志》记载:邑自咸丰辛酉捻匪之乱,各区乡村多修筑围墙以自卫,如黑山圩寨、岳家庄、盆泉、源泉等处均筑石围……由此可见,这些地方的石寨是清末当地百姓为了防范捻军而建。而在沂源县南麻街道赵家庄村的村史上,记者看到了与该村附近山上两个石寨有关的记载:年,以梁淑智、梁淑谋、梁淑训为首,大街以东梁氏各家以及赵、郑、徐、杨、朱、李等户,为了防匪自卫,修建的东围子……年,以梁淑典、曹富信为首,大街以西齐、崔、翟、张、唐、郭、杜、朱等姓氏,修建的西围子。赵家庄村的这两座石寨,距今不到百年,但业已坍塌损毁严重。如果石寨是齐长城兵寨,历经多年的风雨剥蚀,恐怕早已踪迹难寻。因此,淄博南部山区的这数十处石寨,大多数应该是当地百姓为了自保而修建的临时避难之处。石寨依山势而建,利用险峻的地势,周围修建石墙等防御性工事,以及可以容纳几十、上百甚至近千人的建筑,其间还有水窖、石碾等生活设施。在战乱降临之时,周围村民可以迅速进入石寨,据险而长期坚守从而保全性命。在战火频仍的动乱年代,这些石寨,如同“诺亚方舟”一样,将人们从死亡的阴影中拯救出来。文/图记者王兵

淄川区西河镇道峪村附近一座石寨旁,矗立着许多风力发电机。

鹿角山石寨中人工开凿的蓄水池。

博山源泉镇中皮峪村附近石寨中,一座房顶坍塌的石屋。

沂源县南麻街道赵家庄村附近石寨中,一座石屋的屋顶保存完好。

一群羊从九龙寨中穿过。

博山区源泉镇泉河村附近一座山上两座石寨相互拱卫。

博山源泉镇东皮峪村附近石寨中的石壁上,不知哪个朝代留下的刻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