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是“中国陶瓷名城”、中国琉璃之乡“、中华陶璃文化城”。博山陶瓷的历史源于山头街道的河南东村。由于该村坐落于岳阳河南岸东侧,因此命名为“河南东村”。年6月5日,河南东村“山头明清民居建筑群”被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9月1日,河南东村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古窑村”。据考证,远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河南东村制造和使用陶器了。到了宋代,该地陶瓷生产即著称于世。自明清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博山陶瓷的主要产地。清朝末年,河南东村尚存馒头窑座。而如今,古窑村只有20座左右的馒头窑。自全国最大的陶瓷厂——博山陶瓷厂和博山琉璃厂建成后,彻底淘汰了馒头窑烧制工艺,大量的馒头窑在被废弃后拆除。何谓馒头窑?这些用来烧制陶瓷的窑大多为圆形,如同一个个的馒头,而窑顶则有专门的烟筒,因此当地人依然习惯的将这种窑称为“馒头窑”。馒头窑的大小,古窑村里的老人往往喜欢用“行、柱”这样的规格来描述。所谓的行、柱,即馒头窑的容量,做好后的陶坯会装在匣钵里,然后以匣钵数量来计算,其中横为行,竖为柱。一般都是以两行四柱、三行六柱、四行八柱、五行十柱、六行十二柱、七行十四柱来计算。河南东村,房屋密集,四合院,套院颇多,具有北方民居的突出特点。走在陶乡小巷,会让你立即生出从闹市走进娴静之中的感觉。村民们利用烧制陶瓷废弃的匣钵,所砌屋墙、院墙,处处皆是,街巷、胡同风貌独特,更具陶乡民居风情。住宅与圆窑建在一起,随处可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家转堂楼、冯家四合院等。位于河南东街10号的毂德堂刘家大院,是许多明清四合院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建筑。毂德堂的建造者刘澍沣是20世纪初陶镇知名的富商。自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刘澍沣在陶镇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四进院落。一进院落为三间南屋,建于清朝末年,原是佣人和门房居住之处,后为花园,植各种名贵花木及水池假山。二进院落院门为雕花木门,大门门饰有垂珠、砖雕等装饰品,门内两侧是为砖雕、拱壁;正房为北屋三间,一明两暗。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建筑前有回廊。东西配房各三间,北屋为客厅,东西配房为客房。正房的左侧有一月亮门连接第三进院落。此院为刘澍沣的母亲和三房妻妾居住,为四合院布置,东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房顶时发现:房梁上有“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建”的字样。四进院落为西屋,一侧连接四进院落,为厨房、仓库,及佣人住处。侯家大院,也是清代建筑。有11个套院,各院相通,分别有二合、三合、四合院组成,在院内建有6行10柱陶瓷圆窑。侯氏家族注重教育,年在院内利用自己的房屋办过初级小学。整个院落共有东、南、北三个大门,东大门楼全是用石头建成,门前宽敞,建有戏台。河南东村口原博山琉璃厂第五车间新景象,邀您“到此一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