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董振霞刘伟汪利平

7月19日,博山区池上镇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交易市场提前启用。桃农们推着小车开着三轮涌进市场,这里也迎来第一批外地客商。

“今天上午的桃都被济南一个客商收了。这一三轮车卖了多元钱。”炽热的阳光下,一位桃农擦着脸上的汗水笑容灿烂地说,下午还要去果园里再摘一车。

池上镇拥有蜜桃、桔梗、板栗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农产品。今年,镇上按照“文旅搭台、农业唱戏、加工业增效”的发展方向,通过发展新品种蜜桃、秋月梨、中草药、食用菌、乡村旅游等多种类型特色产业,促进多产融合发展。全镇44个村共策划特色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万元,“一村一业”富民兴村行动让池上镇林果产业实现快速倍增。

“鲜桃产业”富了农民口袋

池上镇的鲜桃最近大量上市。这个身处博山、沂源、淄川、临朐四区县交界处的深山偏僻小镇,以种植各种优质农产品远近闻名。

西池村李文利家的桃子今年收成也不错,新品种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他说:“一亩地能收入元左右,新市场启用估计今年收入还能再多一些。”西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汝卫说,他们村80%左右的农户都有桃园,全村目前桃园多亩。

“6月至8月正是当地桃子大量上市的季节。为帮助桃农尽快把桃子销售出去,去年,我们征用了一块闲置土地,建设了一个鲜桃市场。”池上镇党委书记张浩说,土地、规划等各项手续都全了,目前正在对地面进行平整提升,本来计划是八九月份正式启用。“现在,群众有需求,咱就得想方设法解决,在不影响安全和建设进度的前提下,市场先用起来,后期再慢慢完善提升。”

提前启用的“鲜桃市场”呈拐角形,面积也不大,但离镇中心不远,沾临高速公路通车后,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几天,镇里就往各村下个通知,宣传一下市场启用的事,让更多桃农来市场卖桃。”张浩说,他们也会跟济南、青岛等地的市场和相关协会组织联系,让外地客商来池上鲜桃市场交易。

“一村一业”催生特色产业

作为鲁中地区最大的鲜桃种植基地之一,池上镇万亩桃园已形成产业。春天桃花盛开,这里还会吸引大批赏花的游客。根据镇里统一规划的“一村一业”农业发展战略,池上特色产业园区逐年递增,池上桔梗、池上有机菜花、池上杏、池上鲜桃等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济南、青岛等地的客人特别多,池上农产品更是声名远扬,不少还远销到了国外。”张浩说,从年开始,镇上就制定了新品种蜜桃更新计划,计划用3至5年时间,更新镇域内的万亩桃园。“新品种有机桃,价格比现在会翻上两三倍,桃农们收入也会再翻番。”

与桃农们一样,池埠村的有机菜花今年也迎来大丰收。全村户人,种植了近亩有机菜花。“一年两季,第一季三四月份种五月底收完,现在正在整理地面,准备种第二季菜花。”池埠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世田说,“1斤菜花批发价两块四五,外地客商都是开着车来地头收。”

池埠村的种菜历史悠久,近几年,他们开始试种有机菜花。“我们的菜花可以生吃,一批济南客商长年只收池上菜花。”王世田说,村里现在种植了多亩有机菜花,按1亩地斤每公斤4元计算,菜农一年收入可达80万元。受益于池上镇今年开展的“一村一业”富民兴村行动,今年小山村的有机菜花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菜农们的收入将会进一步提升。

22个小山村收入超20万元

“一村一业”富民兴村行动让池上镇的山村恢复了活力,各在产业发展上打起了“擂台”。

营子村通过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村民入股,发展桃和蔬菜种植,合作社年营业收入达到23万元。今年,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营子村又流转土地亩,进行蜜桃品种更新换代。在新品种桃树的初产期,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村里还进行桃树苗间套种菜花、甘蓝等蔬菜作物。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增加5万元,两三年后,桃树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可达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可达2万元,预计可增收万元。

冯家村以林果种植为主要产业。近几年,他们对村内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利用,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秋月梨种植,盛果期亩产可达到至公斤,亩均效益3至5万元。年,博山汇鑫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亩,建设新品种秋月梨示范园,今年已初见成效,目前,冯家村累计种梨已达亩以上,秋月梨成了冯家村富民兴村的新标志。

赵庄村林果资源丰富,蜜桃、板栗、食用菌远近闻名。近几年,村里运用板栗高接换头技术对板栗品种进行更新换代,目前板栗已由原来的亩产公斤上涨至公斤,增产2倍以上,新品种的价格也比老品种每公斤提高了8元,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张浩说:“赵庄村去年完成板栗更新换代余亩,今年计划再完成亩板栗的更新换代,可实现村集体增收50万元。”

“近几年,围绕着‘一村一业’富民兴村行动,池上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做优以蜜桃、板栗、桔梗、中草药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做强以食用菌、秋月梨、黄烟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做大以农旅融合、康养、光伏发电、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池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贾友斌说,年的目标是,建成3处新品种蜜桃示范园、打造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完成珍稀食用菌研发中心和示范园建设,实现全镇44个村村集体年收入全部稳定超过10万元,其中22个村年收入稳定超过20万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