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挂号 http://ask.bdfyy999.com/

“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铜炉吐香,温润典雅,一股古典文化的灵气袅袅溢出。

而这位打造铜炉的“铜匠”,更是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

他叫陈巧生。

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2件香炉去上海和铜炉界的朋友交流,却在火车站被人扣下了,检查人员说他倒卖文物。他解释道,这香炉是他自己造的,可无论怎样说,检查人员都不相信。

后来,他被扣留了7天,然后被放回家打了证明,这才摆脱了“文物贩子”的嫌疑。

年,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他的一款仿明宣德炉,拍到了80万港币的全场最高价,至今,它仍然保持着当代中国铜炉拍卖的最高纪录。

(一)

年,陈巧生出生在苏州一个铜炉世家。

小桥流水、柳烟细雨,苏州赋予了陈巧生独特的灵气。一条小船、一副担子,还是少年的他,开始走街串巷给别人打铜器。那时,他给人打的多半是面盆、烛台之类的简单物件。

80年代,文玩在苏州盛行,陈巧生认识了不少台湾来的古董商人,当时,他们正大量收购明宣德炉。

宣德炉是铜炉中的精品,备受藏家青睐,收藏家王世襄的31件宣德炉藏品就曾拍出.2万元的高价。

宣德炉的质地晶莹、古朴典雅深深震撼了陈巧生:“原来世上竟还有如此经典的铜炉!”

台湾商人看他着迷,就说:“宣德炉我们是卖一件少一件,你也是个铜匠,你能否把这个工艺恢复起来?”

半是玩笑,半是当真,台湾商人的一席话却让陈巧生动心了,他决定试试。

(二)

陈巧生决定尝试,更缘于年少时期的一个梦想和埋在心底的一段愧疚。

16岁那年,他走街串巷时遇到了一个30多岁的妇女,她从家里拿出了一包铜器向他换了一个铜面盆。

陈巧生一看,这些可是上了年代的东西啊,即便不是明宣德炉,最起码也是清中期的文物了。可是,在特殊的年代里,这些东西只能熔掉。

那些年,在他手上熔掉的文物达百件之多。

说起这些,陈巧生一脸的痛心。现在有了机会,他决心把以前自己熔掉的东西重新恢复起来。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他很小的时候。

一天,父亲带着年幼的他去狮子林玩,他看到了一对铜狮子,年的岁月早令它们残破不堪。

可陈巧生一看就迷上了,后来,他就经常背着父亲,独自一人偷偷跑去看。在年幼的心里,他萌生了这样的想法:等长大,一定要把这对铜狮子恢复起来。

如果说,台湾商人的一番话令陈巧生决心恢复宣德炉,那么,狮子林的这对狮子,则是早早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三)

可是,要恢复宣德炉谈何容易!

宣德炉有着年的历史,样式独特:30多种炉边,40多种炉足,50多种炉耳……更重要的,要如何搭配才能统一协调?

陈巧生没学过历史、艺术、雕塑。怎么办?不懂就学。于是,他闭门8年,查古籍,做试验,如痴如醉,一点点摸索着。

整整8年,家里的一切都靠妻子撑着,他自己没跨出过家门半步。

母亲说他:“脑子坏掉了,这种凭空想象的事情,你去做它干什么?”;外面的人风言风语:“小铜匠做出的这种香炉肯定没人要!”

陈巧生不为所动,他把自己的工作桌移到了床边,累了倒头就睡,睡觉的时候还盯着作品,哪个地方不对,立马起身,再雕上一刀。

8年的时光,从制蜡、雕刻、挂砂、高温焙烧、浇筑直至后续的清砂、打磨、作色,他对整个过程一一重新发掘。

终于,他成功找回了失传已久的宣德炉核心技艺——失蜡法。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铜器制作,模具由两半拼合,始终无法解决拼合线的问题,而陈巧生的失腊法,一模一件,手工制作,浑然天成。

(四)

这中间是陈巧生经历的无数失败。

一次,一件他整整雕了半年的蜡模,挂砂也很成功,可焙烧却出现了问题,强度不够,蜡模变形,他只能从头再来,于是,又是半年的时光。

还有一次,他做了10几个炉,已经打磨好了,可在火工(高温法)作色的时候又出事了。当时是中午,他去吃了个午饭,饭后回来一看——10多个炉子全都化成了铜水。

他说:“我记不清失败多少回了。”

从此,他更加的小心谨慎,每一步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终于,他的第一个仿宣德炉成功了,为此,他花费了1年多的时光。

铜炉界有句行话:“玩炉玩皮色”,陈巧生打造的铜炉,皮色如婴儿肌肤般细腻,这是他独树一帜的风格。

后来,这个仿宣德炉经专业文物专家鉴定,被误认为是真文物。

消息传出,陈巧生名声大噪。

当时有人出钱买他的作品,开价就是五六千块钱一件,你要知道,在80年代,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

(五)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拿着炉上门求陈巧生鉴定。

有一次,有人找他鉴定,并私下说:“你只要说这是老的,我就给你5万佣金。”

陈巧生仔细查看了一番,说道:“你不用给我钱,这是老的。”那人正高兴,哪料陈巧生来了下半句:“这是我20年前的作品。”

对方很不理解:“多好的生意,动动嘴皮就有5万的赚头,连这种生意都不做!”

在陈巧生心里,比起赚钱,匠人的品行更重要。

在陈巧生40余年的造炉生涯里,他不仅是仿,更是创新。

他不仅仿制了汉代博山炉——中国历史上第一只铜香炉,更衍生出了余种炉型;将传统的10余种皮壳样式发展为8大系列40余种风格……

收藏家马未都盛赞他:“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短短10个字,是对他跨越仿制者到创造者由衷的肯定。

他被誉为“中国铜炉第一人”。

(六)

年,他建立了“巧生炉博物馆”,为此,每年他要花费多万的场馆维护费。

来馆的观众却不多,人们说这钱花得冤枉,但陈巧生说:“我要把制炉人的苦乐辛酸展示给世人。”

年过花甲的他,更重视传承,“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手里断掉。”

他不仅将这门技艺传给2个儿子,还培养了几百名弟子。刻在炉上的“陈巧生制”4个字,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

虽然功成名就,在他心底,他却宁愿把自己看成一个“小铜匠。”

前些年,陈巧生圆完了他幼时的梦想:他把狮子林那对铜狮子恢复了。

(七)

小小一只铜炉,与时间低语,火气尽除。

他们,数十载执着于一件事,有快乐,有痛苦,有收获,但得到更多的,是内心的平静。

正如陈巧生说的:“繁华是潮流的事,体验内心安宁,不被时代所累。”

他们朴素、低调,对传统文化虔诚而敬畏,他们说不出大道理,但传统文化的美却在他们手中绽放。

这就是匠人的大美不言,是他们的匠心所在,也是陈巧生这个“小铜匠”一生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