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中有:“净扫一室,用博山炉爇(ruò)沉水香,香烟缕缕,直透心窍,最令人精神凝聚。”焚香,自古以来就被文人雅士所钟爱。袅袅青烟,独坐于馨香满室之中,不觉中忘却尘心,寄情于物,浸蕴日久的余韵清清淡淡,恍若神明来过。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才子佳人将哀思藏于这缕香中,馨香无形无色,但这哀思化为的美丽文字,却通透无比,直入人心。李商隐的“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陆游的“衰病逄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似乎每个字都熏染过警幻仙姑的“群芳髓”芳香,迷得红学家们颠三倒四。就连张爱玲,讲那些苍凉的、让人唏嘘的故事,也忍不住起名《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说到爱香的文人雅士,不得不提北宋大词人黄庭坚。他极其爱香,在《贾天锡惠宝熏乞诗作诗报之》云:“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黄庭坚不仅自称为“香癖”,还认为香有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不管是待罪编管,还是贬谪他方,抑或身处嘈杂,只要焚香而坐,便烦扰全无。因此其诗有云:“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文人的世界中,书是香的。明人毛元淳在《寻乐编》中说:“早晨焚香一炷,清烟飘翻,顿令尘心散去,灵心熏开,书斋中不可无此意味。”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除了书斋与炉香,富贵人家的厅堂之中,也会陈设一香炉,有客来时,焚一炉香,芬芳馥郁,雅室兰幽。文人的世界,雨亦是香的。焚香、品茗、听雨、赏雪、抚琴…在这些关于香的雅事中,听雨焚香于一体,似乎最有意境,最为享受。“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雨中闭阁自焚香。”“谁识放翁诗法在,小楼听雨夜焚香。”……焚香,作为十大雅事之首,从周人升烟以祭天,到汉武帝对中国香事的发展,再到宋代发展至巔峰,宫廷与民间无处不生香。时至今日,香已成为一种品位,一种诗意优雅的生活方式。风流雅事,几许天赐,几般人为,唯有应景而作,方得幽隐真趣。听雨焚香,正宜此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85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