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山区西冶街南首,有年历史的炉神庙赫然挺立,古意盎然。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就坐落于炉神庙后,博物馆里陈列着孙云毅从艺30余年来所制作的名贵琉璃色料鸡油黄、鸡肝石精品。这些琉璃精品就像穿越而来的精灵,带着历史的厚重,凝聚时代的精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代中国琉璃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孙云毅也因此成为琉璃界的扛鼎人物,被誉为中国名贵琉璃色料代言人。一种信念:恢复鸡油黄、鸡肝石琉璃烧制技艺鸡油黄琉璃于明初兴起,盛产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其雍容华贵,被尊为“御黄”“黄玉”。因其色泽、油润度酷似母鸡腹中的鸡油,博山匠人给它起了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鸡油黄。鸡油黄琉璃特点是“润如玉,凝如脂,声如磬,价如金”,历来为皇室和宫廷专用,严禁民间生产。历史上,鸡油黄琉璃制作工艺曾经几度中断和失传。20世纪7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功几件鸡油黄瓶坯,送交广交会展出,引起巨大轰动,几个瓶坯也被国外买家高价收藏。此后该技艺再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开始,孙云毅的父亲孙即敏和叔父孙即杰在古方基础上投资研制,以近20年的时间成功恢复了鸡油黄、鸡肝石烧制技艺。21世纪初,孙云毅在父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材料、工艺、技术、器型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系统改良了鸡油黄、鸡肝石的技术和配方,大幅度提高了成品率及产品颜色的纯正度。在鸡油黄几百年的烧制过程中,一直没有成熟稳定的配方流传下来,而且鸡油黄在配方、烧制、炉温等方面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即会导致失败,有“鸡油黄烧制,十缸九不成”之说。研发过程中,孙云毅仔细研究前人留下的各种资料,发掘古代配方中的精华,一遍遍实验,一遍遍总结。为寻找最合适的材料,孙云毅曾从20多个国家进口不同的原料加以对比。每一种原料的试验过程,他都会精心配制,耐心比对,详细记录每天的配制比例及当天温度、湿度、风向等自然因素,以求取得最佳配方。曾经有段时间,孙云毅发现鸡油黄瓶体在烧制过程中总会出现炸裂。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排查,才发现是由于从美国进口的硼砂不符合标准所致。问题得到解决,时间也已经过去两个月。两个月内,新产品无一成型不说,原材料、人工等所耗费用无算,这样的情况在研制配方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在经历了几百次失败—总结—试验的循环后,孙云毅终于研制出了稳定的配方,系统改良了鸡油黄制作技术。他又在此基础上独家研制成功了以鸡油黄废料为原料生产鸡肝石的工艺,这种工艺所生产的鸡肝石几无杂质,颜色及花纹更加绚丽多彩,超越了历史上最好的鸡肝石作品。发明的“一种鸡油黄的生产方法及玻璃以及基于此玻璃的浮雕加工工艺”也获得国家专利。一个目标:树立鸡油黄、鸡肝石琉璃行业标杆孙云毅的琉璃产品推向市场后,市面上很快出现了各种制作粗劣的、所谓“鸡油黄”“鸡肝石”产品。为保住来之不易的品牌,孙云毅确定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对内,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研发新品,占领市场制高点;对外,参与高端盛事,确立品牌效应,成为行业领跑者。孙云毅认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必须要内外一体,从外形上看,要有建筑的形式美、书法的飘逸美、绘画的神韵美;从内涵上看,要糅合茶道的淡雅、食物的色彩、运动的美感。为此,他博览群书,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眼高手低是职场大忌,但孙云毅对此有不同见解。他说,“手低”,才能静守初心,不受外因诱惑,扎实练好基本功;“眼高”,才能视界宽广,方可从不同艺术领域汲取营养,提高眼界。如果仅仅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