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这是安徒生在自己的著作《天国花园》里的一段文字。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小美人鱼》、《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丹麦离中国那么远,安徒生从来都没有来过中国,这段文字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他从没来过中国,但却因为见过一张中国古塔的素描画,而对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充满了向往。
这张画上的塔,就是闻名世界的明大报恩寺琉璃塔,这个塔十分华丽、金碧辉煌,用五彩的琉璃做装饰,每一层的飞檐上,都悬有铜钟,每当夜暮降临,塔上的盏油灯就会燃起,整个塔如会发光的宝塔,风动钟鸣。
那景象太美了,以至于安徒生会想像,自己在童话中,围着这美丽的瓷塔跳舞,可惜的是,清朝咸丰年间,随着大报恩寺被毁,琉璃塔也消失在茫茫岁月中。
让人欣慰的是,琉璃塔虽毁,但人们还能从当年的画上,和当初为建造琉璃塔烧造配件的窑址里,窥见一二它的风采,这就是文物带给我们的惊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类的历史中,总是藏着先人的智慧和成就,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之余,拓宽视野。
《南京博物院》是全国博物馆文物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册,既是一本轻科普读本,又是一本南京博物院的导览手册,里面像大报恩寺琉璃塔这样的文物故事,还有很多。
通过它,江苏地区从史前文明到民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民俗风貌,都能被一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01、一部考古史,半部出自墓中南京古称“金陵”,人称十朝古都,但它的历史开始于万年前,那时,还没有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是猛犸象、海百合、大角鹿等史前生物,在地球的大变化中,它们都已经绝迹,但它们却留下了化石,让后人从中了解它们曾经的岁月。
但自从有了人类,历史留下的就不只是化石了,文物有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历史动荡,传世文物多半凋零,而深埋于地下的文物却能长久的保存,所以,出土文物的年代远远早于传世文物,而出土文物中,又大半来自于墓藏,这样算来,至少有一半文物是来自于墓藏,开个玩笑说,盗墓史就是半部考古史。
江苏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龙兴之地”,自古在政治、经济上,都有着不俗的地位,不仅有古城邦——人们生活的遗址,更是有着丰富的墓葬,尤其是以诸侯王陵居多,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在数千年后,还能通过它们去了解历史上政治、文化、军事、农工的发展过程。
让我们看看,这无声的文物是怎样给千年后的人们讲故事的。
苏州甘泉山,是个有故事的山,它有七座山峰,排列方位和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当地人传说,秦始皇有条赶山鞭,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天上的神峰,赶落了下来,落在地上就是这甘泉山。
然而,年的一桩盗墓大案,却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将众多精美而珍贵的文物,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金丝楠木要么?汉代的!”他们叫卖的,正是甘泉山汉墓群里,盗出的楠木棺材,黑市的楠木交易,让警方捕获了一伙盗墓贼。
考古人员对甘泉山汉墓群,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出土了铜雁足灯、错银铜牛灯、鎏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其中还发现了金印“广陵王玺”,甘泉山汉墓因此被认定为东汉广陵王的家族墓。
这个广陵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刘荆,这枚“玺”是纯金铸成,制作精美,历经多年,依旧光泽明亮,好像新的一样,它是个方形龟钮印,上面的龟钮栩栩如生,雕工精细,印面上阴刻着疏密有致、古朴大气的篆文,整体设计精妙绝伦,成为了墓主人的身份证。
这枚金印现在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无独有偶,在日本九州的福冈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枚与之相像的“汉倭奴国王”蛇钮金印,无论是从器形上,还是雕法、字体、花纹上看,两枚金印都出奇的相似,很多专家都怀疑它们出自同一个工匠之手。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证实了,在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日之间就已经有了海上交通。
文物不仅是当地、本国历史的鉴证,更多时候,它们也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和邦交历史的鉴证。
02、穿越回明朝看世界年,北京的韩博文在古玩集市上,看到有人在卖地图,据摊主说,这是宫里传出来的,要价20大洋,围观的人都笑他胡说,而韩博文却仔细地观察起这个地图。
这幅地图的右上角有“坤舆万国全图”六个字,是彩绘的世界地图,中国位于地图的正中,韩博文意识到了它的不俗,不动声色地买下了它。
这幅地图后来辗转多人之手,最终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成为了镇馆之宝。
它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又称《万国全舆图》,是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礼物,由利玛窦和李之藻等人合作。
这份地图与我们现在所用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了,是中国第一份世界地图,也是世界上第一张将中国放在中央的世界地图,它第一次给中国带来了“地球”的概念,也把当时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强烈冲击了中国原本“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这份地图所体现的观念,虽然和中国的传统观念不同,但却得到了万历帝的认可和喜爱,他让宫中的画师大量临摹这幅地图,并把它送给皇子、皇亲国戚和朝中重臣。
后来,《万国全舆图》的摹本,又流传到了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带动了整个亚洲的地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进步,同时,它也鉴证了,整个世界文化的交流进程。
同样鉴证了国家之间交流的,还有荷花缸宫廷钟表,它还留下了一个小故事。
它原本是用于给慈禧太后贺寿的,是一件中西合璧的瑰宝,可以说精美异常、巧夺天工。
它的内部是法国的奏乐机械系统,外部是掐丝珐琅彩的工艺,每到整点,荷花缸内水面上的鹭鸶,就会沿着湖面转动,荷花也会同时绽放,荷花中出现一个小童子,展开条幅,上面写着:“天下太平、万寿无疆”,缸内还会传出“好一朵茉莉花”的音乐。
李鸿章曾经带着它,参加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拿了金奖,但领奖时,要升国旗、唱国歌,而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国旗和国歌,外国人都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
李鸿章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也是个有胆识的人,怎么会被这点事难倒呢,当即让人升起了直隶总督的黄旗,饱含深情地唱起了那首“好一朵茉莉花”,外国人在震惊之余,肃然起敬。
而这个鉴证了历史的精美文物,如今也静静地矗立在南京博物院,等待着向人们,讲述它的故事。
03、一书导览南京博物院这本《南京博物院》是一本轻科普的导览手册,既可以让没时间和机会,去到南京博物院的人,通过它,在书中畅游一下南京博物院,也可以让准备去游览南京博物院的人,在去之前就对它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方便安排游览计划。
这本书在开始的部分,就给读者提供了南京博物院的俯瞰图、平面图和简介。
接下来,又按照博物馆的布局:一院六馆(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民国馆、非遗馆、数字馆),分章节,做了全面的介绍。
历史馆,展示了江苏从史前文明到清朝的古代文明史;特展馆,则着重清宫文物特展和文化交流的临时展出;艺术馆,分类展览历代的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雕塑等。
民国馆,则是呈现民国时期,南京社会风貌的一条仿古街;非遗馆,是通过一些小剧场,动态地展示江苏地区的非遗项目;数字馆,更是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呈现出中华文化的28个小片段,带给游客更直观的历史感受。
我们以往去博物馆,虽然也会被历史的浩瀚感动,但总免不了走马观花、以管窥豹,不能那么全面而细致地深入了解,现在不同了,有了这本书,游客们就可以在去之前,就对博物馆有个整体的概念,有计划地对博物馆进行细致的游览。
想必,有了这本书的帮助,一定会大大提升游客们的体验感,加深游客对馆中文物的认识。
04、文明的传承、民族自信的源泉印度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很多历史都需要从邻国的历史记载中,寻找蛛丝马迹,相比之下,中国就幸福多了,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十分久远,各朝各代都有史官,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气,同时,应该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成为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的原因之一。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然而,今天的中国,却有着非凡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这些都来自中华文明多年来传承有序的文化力量。
所以,了解历史不仅是我们对文明传承的需要,也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
唐代诗人陈子昂留传千古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而我们今天,能从文物中看到古人的生活,去感叹历史的伟大,也是件幸福的事。
南京博物院看似收藏了江苏五千年的文明,然而,其中的文物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明和历史,更是与世界紧密相连。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南京博物院》就是一本带我们从江苏文明之门而入、游览宇宙的书,它让我们见文物、见历史、见文明、见宇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