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到哪家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19.html
作者:徐新建
博山,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陶瓷、琉璃、煤炭等,博山的这些支柱产业曾经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由于工业的发达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走乡串户的小商贩自古就是博山商业繁荣的一大特色。
买卖好全凭会吆喝,比如说你是卖菜的,挑着一担青菜走在路上不吭声,人家还以为你是给食堂送货呢,谁还买你的菜?为此,那些年博山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也油然而生。这些吆喝声因人而异,因行业而异,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也应该算是博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吧。相比之下,博山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我认为首屈一指应该是后漆沟卖八宝粥的钱老爷子的吆喝。每当夜幕降临,钱老爷子挑着担子独自行走在山城空旷的大街小巷,一头是八宝粥,一头是杏仁茶,老爷子那极具特色的一嗓子喊出来:“八啊……宝噢……粥噢……,杏……仁茶”有韵味、有节奏,有力度,也有很强的穿透力。略显沙哑、苍凉的嗓音在夜空里回荡,听起来颇有京剧裘派花脸的味道,如果让外国人听了,一定会高兴的大呼小叫:“verygood,中国的咏叹调”。钱老爷子的吆喝声在博山街头巷尾独占鳌头,惊醒多少梦中人。还有个磨剪子的吆喝声也挺有特色:“磨剪子唻……,镪昂……菜刀噢”声音洪亮,高昂清脆。博山磨刀人的吆喝声与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磨刀人的吆喝声是一样的,看来都属于同一个“谱系”。磨刀人肩上扛着条凳子,上边绑着块磨石,一个盛水的小铁桶,走乡串户招揽生意。那时候我父亲业余时间做衣服,使用剪刀特别多,过上一段时间就要找磨刀人给磨磨剪子,这时候也有邻居凑过来磨剪子磨刀。最神奇的是磨刀人的那把镪子,用力在菜刀上刮几下,立刻光亮如新,刀刃锋利。有时候我蹲在旁边看,老想去摸摸人家那镪子,磨刀人赶紧收起来:“别动,金贵着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东西叫“金刚石”,确实金贵。还有个独具博山特色的吆喝声,那就是博山人卖冰糕的吆喝声。老太太推着个小车子,上边放着白色的冰糕箱,打开箱盖里边还有棉被捂着。一般是固定一个地方卖冰糕,也有的抱着一个保温瓶,到各个大院里卖冰糕,一打开盖子呼呼冒冷气。卖冰糕的一张口就是这样:“卖冰糕三分二分嗯……”声音悠扬,余音袅袅。博山人说话发音直,舌头不打弯,不会说“儿化”音,那个二分的“二”字就是直不楞登喊出来的。博山人的这种发音,大概是与博山的饮用水比较“硬”有关系吧。博山人虽然听着顺耳,外地人就不习惯了。据说有位外地在博山工作的中学语文老师,特别反感博山人说的那个“二”字,有一次这位老师走到西冶街北头街口,见一位老太太卖冰糕,大热天的就想买支冰糕吃,刚走到老太太跟前,谁知道老太太猛然来了一嗓子:这位老师一听到那个令人反感的“二”字,掉头就走:“烦人,不买了”老太太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一声吆喝竟然砸掉了一桩好买卖。繁荣的博山经济也吸引了外地客商,那些年经常在博山大街小巷听到一个响亮的吆喝声:“卖小鸡了噢……好,……卖小鸡了噢……”不错,这是寿光人来博山卖小鸡的。硬朗朗的大汉挑着竹席篓子,满篓子的小鸡仔“滴滴啾啾”的叫个不停,一住下打开篓子,引得老太太、小媳妇和孩子们围着看。不时有挑好了的,买卖就成交了。那时候寿光人卖小鸡是可以赊账的,今年拿了小鸡可以先不给钱,明年这时候寿光人再来收钱。双方谈好了留个地址、姓名就行,用不着协议,也用不着合同,双方凭的就是一份诚意和信赖,也没听到谁家为赊账买小鸡赖账,更没有为此打官司闹纠纷的。当年寿光的“大鹅鸡”走遍山东大地,如今寿光的蔬菜大棚传遍天下,大概与寿光人会做生意的潜质有关系吧。还有一些吆喝声也挺有趣味,比如:卖砂锅的吆喝:“来买大砂锅二砂锅三砂锅噢……”收头发的吆喝:“拿头发来换针使噢……”凿磨的吆喝:“来哎……打磨……”也有些做买卖的不用嘴吆喝,而是用手里的工具发出特定的信号代替吆喝,一听到这信号你就知道是卖啥的来了。比如:一位老先生背着个红漆木箱子,手里拿着铜鼓,铜鼓一摇“拨啷拨啷”响,你就知道是卖黑猪胰子的来了。那时候在北关街南头路东有家“博城化工厂”,规模虽然很小,但这里生产的“博光”牌洗衣粉、肥皂、黑猪胰子,那可是博山的名牌产品,特别是那黑猪胰子,洗手时用它搓一搓,洗出手来溜光水滑,一个黑猪胰子能用上一冬天。“梆梆梆……梆梆梆……”,有节奏的梆子一响,不用问,那一定是卖豆腐的来了。博山的豆腐有两种:一种是城里人做的,叫”膏豆腐”,这种豆腐比较硬,适合炒馅子做蒸包、水饺或烙菜煎饼;山里人做的豆腐叫“浆豆腐”,比较软,放到锅里一煮,博山人称为“浸豆腐”,配上蒜泥或者韭花,美味可口,堪称一绝。“哗啷啷,哗啷啷”,摇着铜铃赶着马车的,对不起,那不是卖东西的,是收垃圾的来了。那些年博山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丰富了博山人的生活,也给博山文化增添了靓丽色彩。可惜自己才疏学浅,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不能给予更多描述。更可惜的是“十年动乱”开始后,做小买卖的都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割掉了,从此博山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销声匿迹,而且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吆喝声了。博山的艺术家们如果创作歌颂博山的艺术作品,能把当年小商贩的吆喝声融合进去,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传承博山文化也会是一大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