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淄博琉璃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有中国最早的炉神庙,有中国第一家平板玻璃厂……淄博,是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中国陶瓷琉璃馆精耀厅介绍了从元末到民国时期淄博琉璃的发展历程。漫步展厅,你会感叹于淄博琉璃的巧夺天工、独具匠心,也会为淄博悠久辉煌的琉璃文化所折服。年1月,考古人员在淄博市博山大街发现一处琉璃作坊遗址,共发现大型炉1处,小型琉璃炉遗迹21座,据出土文物推断其年代应为元末明初,精耀厅按比例对该遗址进行了复原,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技术水平,“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琉璃生产场景历历在目。明代淄博琉璃生产空前繁荣,当时琉璃的行销覆盖范围非常广,“北至北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明万历年间,颜神镇(博山)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琉璃行会组织——“炉行醮会”,每年的三月初三,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祭祀炉神女娲。清朝时期,官办玻璃厂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出现,形成了官办、民办并存的历史新局面。清宫廷大量征用博山琉璃匠人,博山也给清宫输入大量的琉璃制品和半成品,淄博琉璃制造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精耀厅展示的清代鸡肝石、充玉、鸡油黄等琉璃制品皆为此时期淄博琉璃的代表。琉璃兴,博山盛。博山琉璃以西冶街炉火最旺。置身精耀厅西冶街复原场景,当年繁华依稀可见。《颜神杂记》记载:“城西居民多冶琉璃,故名西冶”。清代至民国初年,西冶街几乎家家以琉璃为业。清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淄博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变为以淄博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其产品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并远销到朝鲜。清末民初,在淄博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就是博山玻璃公司的诞生。年(清光绪三十年),山东省农工商务局以官银五万两作为官股筹办博山玻璃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平板玻璃厂。公司于年4月29日在《申报》刊登招股启事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在20世纪初严苛的时代背景和政商环境下,淄博玻璃人实业兴邦、与时俱进的精神可圈可点。淄博是中国琉璃艺术之乡,自元代起,俨然成为全国琉璃产业的中心。淄博琉璃文化一脉相承,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琉璃文化遗产,也激励着当今淄博人传承文化遗产,创新琉璃产业,让琉璃之美在新时代精耀世界。(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欣通讯员金慧宋泽龙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1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