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博山 >> 博山位置 >> 博山人忆我的爷爷
白癜风用什么药冶疗 http://m.39.net/pf/a_7433865.html

我的爷爷,离开我们已多年了,可是爷爷的勤劳节俭,追求知识,行善助人的好品格至今在我们家中相传。一些经他治愈的病人及家属,至今见了还在念叨,不忘爷爷的恩德。

我的爷爷幼年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不辞辛劳将兄弟两个养大。从小跟母亲给窑厂干点零星加工活,十几岁后就去跟人学买卖,可是其母由于一人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经常哭失去的依靠,天长日久,过早地把两个眼哭坏了,多方求治不愈.爷爷身为次子,但非常孝顺,一直把母亲的眼疾挂在心上。在学买卖过程中,有一次在济宁的书铺里发现一本眼科百问,随即买了下来,回来后细心研读,找到了其中一个方子认为适合母亲的病情。然后就试着先开了一副药,让母亲喝了后,果然感到轻快了,视力有所恢复,然后又继续吃了几副,竟然彻底地痊愈了。由此,受到乡邻的称赞,亲戚朋友便将这一孝母的事儿传为佳话。从此,街坊邻居谁有个眼疾毛病,都愿意来找爷爷看一下,爷爷总是乐此不疲,给人家认真地看,开个小方,不起眼几味药,花钱不多,病就治好了。

解放后,爷爷到本村窑厂工作。有点成就感后,对中医产生兴趣,虽文化不高,劳动之余,更加勤奋好学,乐于钻研,积累也更加丰富。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影响越来越大。好多病人都是慕名而来。爷爷在窑厂上班,经常是利用中午回家吃饭时间,先给人看眼,开方,后吃饭。医院,大夫们向病人推荐,让其到北岭街找王家禄先生看看,对此,爷爷总是热情接待,精心处置,因为毕竟不是专业,更需小心谨慎,有时开好方后,再拿出书来一一对证,省怕出错。爷爷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还总是本着“轻清上浮,重者浊下”用药原则。正因为爷爷的一丝不苟,对症下药,好多病人经几服药之后,就恢复了视力。

爷爷在多年的为人看眼治病过程中,从不向人收取任何费用,不讲回报,都是带着行善积德的心态来对待,可是也有人病好后,为了感恩老人,表示谢意,爷爷总是婉言谢绝。医院介绍来的,八陡的一位姓黄女青年,病好后来了。那时人很窘,但很朴素真诚,带着一瓶农药来送老人,说她是张店农药厂的,刚分了两瓶,留家里一瓶。知道爷爷与抗战老干部淄博一中林笃泉老师是挚友,经常在一块侍花弄草,此药能用得着的,特将这一瓶送于爷爷,爷爷愉快地接受了。因为人家从这里就直接回张店厂里上班,再让人带回单位,就有嫌好道歹之嫌了,尚不够人情,于是留了下来。

爷爷为了给人治病,有时候用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钱为人备药,记得70年代时,我大哥从江西来信,说要去北京出差,爷爷将自已从牙齿上省下来20元钱,让大哥给他从北京同仁堂,买回3钱珍珠,用来配眼药。难能可贵的是,他给人家用药时,却分文不取,无偿的让人用。

平时爷爷也不光看眼,用了解和掌握一些偏方,摸索着给人治病。根据桓台新城,明代王象晋(-)著,《二如亭群芳谱》中,关于桃花治病一说,进行了探索。为了配药,需要用桃花。这位药乍听是件很容易搞的东西,可是事实确是件不易的事,需要有长时间的耐心,是件很费功夫的事。有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我跟爷爷一块去原山南坡。我以为去采桃花,原来爷爷先去告诉人家,说在地上接桃花,待人家同意后,他就从包里取出,在家里床上铺的床单等布片,铺到树下周围。等着花瓣自然脱落,有点风还好一点,无风可说是急死人,要有好耐性。有一次我就用手晃了一下树枝,想让它快一点落,爷爷看到后,告诫我:“不能这样做:如这样弄,就会破坏了桃子的坐果,影响桃子产量,如此就是损人利己的事了”,教育了我一番。

后来随着爷爷年龄增大,逐步力不从心了,可是爷爷痴心救死扶伤初心不变。在他最后感冒的病中,几天起不来床,可是来了一位患者找王老伯看眼,为了不打拢病中的爷爷,我们在门外就说,没在家,出去了。可是爷爷在病榻上听到后,没来得急穿好鞋,拖着鞋就赶到了大门外,将素不相识的患者喊回来:“快回来,我在家呢”。于是戴上老花镜给人瞧病,可是在开方时眼力又达不到了,用圆珠笔,几天没用了写不出来,开方第一味药是写菊花,他凭感觉写上了,但没出油,我立即告诉他,开始还以为我在混账,待仔细看后,确是看不见,又重复写上。他的这些坚强与美德,至今让我们全家人想来,都是肃然起敬。

爷爷在我们心中,做的好事太多了,不能一一例举,然而爷爷给我们留下的热爱劳动,热爱读书,勤俭持家,行善助人的优良品质,早已成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的传家宝。以致在教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及我们的下一代,至今受益。

作者:王济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