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林大哥从小受恩师照顾,后来恩师交给他一个铜炉,让他务必帮忙捐献给省博物馆。林大哥想完成恩师所托,但又对铜炉的来历充满好奇,于是带去鉴宝。不料专家鉴定后直言:这是西汉真品,但铜炉另有安排!
在一档鉴宝节目中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哥,大哥双手捧着一个长长的木盒走到舞台中间,自我介绍道姓林,来自四川,今天带来一件铜炉。
主持人见状急忙打开木盒,一个古色古香的铜炉展现在众人面前,铜炉造型独特,上方有个铜盖,上面竟然刻有龙头。炉身上也刻有龙纹龙爪。非常的精致。
林大哥介绍道,这个铜炉是他的恩师交给自己的。他幼时家境贫穷,父母早逝,恩师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他完成了学业。
自己事业有成后,得知恩师特别喜欢书法名家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于是便买了于右任的书法对联送给了老师。
与老师道别时老师把这个铜炉交给了他
并且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存着。到合适的时候捐献给省博物馆。物是人非,老师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但是林大哥也不知道这是个啥器物,于是来让专家鉴定下。
现场观众都为林大哥和老师的举动纷纷称赞,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老师的无私帮助改变了林大哥的一生,林大哥的知恩图报也温暖了众人。
在一片赞扬与鼓励的掌声中,林大哥小心翼翼地将铜炉交给专家。专家接过铜炉后仔细认真研究起来,不停地用带着白手套的手反复旋转。
片刻过后专家解释道:这是一件香薰炉。而这种造型却很罕见。类似于博山香薰炉的形态。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就闻香的习惯,尤其是文人,主要是在读书的时候,搁点儿香料的话,可以提神,还有一个,它可以起到一个驱虫杀菌的作用。
香薰炉在汉代时候就非常的普遍,类似的香薰炉上面,炉盖儿很多很多,但是龙头的确实很少。这件香薰炉上面很光滑,下面却锈迹斑。
林大哥一听不淡定了,众人也怀疑这是件仿品,从专家的眼神里也看不出什么。林大哥紧张得额头上有了细密的汗珠。
专家继续讲道:香炉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考古专家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博山炉的出现,是熏香文化日趋繁荣的体现,更是战国以来出现的方仙道思想和神话世界观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标志。
它常见的为青铜制或陶瓷制,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博山炉的造型变化丰富,精美绝伦,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同时它也适用于当时的焚香原理,实用性很强,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专家普及了这么多知识,众人纷纷表示真是涨知识了。
接下来专家的话更让众人兴奋不已,专家激动地讲道: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香薰炉博山炉的真品。
现场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都为林大哥老师的这件藏品鼓掌叫好。
林大哥也激动地说道终于可以完成老师的遗愿了。
然而专家的另一句话却让众人疑惑不已,专家用非常羡慕地语气说道:“您先别激动,我有更好的建议。”
林大哥愣住了,现场观众也都安静下来屏住呼吸,难道专家想买着,还是另有想法。
专家解释道:这件香薰炉的上边儿有点儿把玩得过熟了,可能是主人太喜爱它了,经常拿手里把玩,所以上边儿是包浆很成熟了。
下边完全是红斑绿锈的,上面龙头接着是带羽的羽毛的羽,带翅膀的龙身子,龙身上面啊,还有雕刻非常有力的龙爪,所以这件东西确实雕刻非常精美。应该是至少也得是王侯级的官员所能享用的。
连故宫博物院陈列的那一件香薰炉都不及这件精美。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有重大意义。所以建议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林大哥激动地泪都流了出来,他相信老师在天之灵会感到欣慰的。
现场更是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林大哥带着香炉谢过专家后表示一定会把他上交给故宫博物院,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
每一件古物都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收藏的真我境界就是让更多的人目睹藏品的风采。
也正是有众多像林大哥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的收藏者让我们能够认识众多古物,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
为林大哥的行为点赞,为每一个传承华夏文化的中国人点赞!
你认为收藏的意义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