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人爱吃,吃,是过年的重头戏。博山的年夜饭虽不是很奢华,但很讲究。品种多,过去,从进入腊月,姥姥就开始忙年了。记得我们家最先做的是茶汤。把小米焗了,晾干,在老石碾子上碾细。我最不喜欢这样的工作,一趟一趟枯燥的转圈。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头晕的不行。想来好的东西都不是投机取巧就可以得到的,现在机器做出的茶汤,再也喝不出老石碾碾出来的味道了。接下来就是一道道的地方菜,炸绿豆丸子,豆腐箱,春卷,卷尖,烧锅,肉丸子,炒豆子,炒咸菜,松鱼,松肉,炒撇辣丝,酱肉,酱鸡。甜品有年糕,甜饭。虽是地方家常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讲究,也很麻烦,需要精心细作。比如,豆腐箱,这是博山的特色菜,先将豆腐切成方块,然后炸至金黄,凉透,将一面切一刀,掀开,挖出里面的豆腐,这样一个豆腐的小箱子就做好了,然后,再将用肉,竹笋,木耳,豆腐炒好的馅子填进去,码在盘子里,吃的时候,要蒸透,再做汤.勾芡,浇在上面,点缀些青豆,青红椒,酸甜咸俱全,好吃的不得了。时近年关,家家都热火朝天的做着自己的拿手菜,人人都忙的不得了。忙年,忙年,这年忙的也许就是一种心情,一种心气,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年夜饭的重头戏是酥鱼锅,在博山,酥鱼锅是最后做的,这道菜做好了,年也就忙完了。每一家都要做的,各家各味。每到年关家家都飘着酥鱼锅的味道,这是一道需要功夫的菜,光用料就要准备好几天,提前一天将所有的食材备好,该炸的炸,该煮的煮。第二天一早,就将一个最大号的砂锅放到炉火上慢慢熬煮,火小了添柴,火大了培火,慢慢将汤汁熬出,撇掉多余的油脂,再经过一段时间收汤,傍晚时分,一锅肉酥骨烂的酥鱼锅就做好了。然后邻里街坊间会相互赠送,品尝,评点,暖暖的人情味在一粥一菜间传递。博山人对酥鱼锅是情有独钟的,它代表一种地域的文化,与乡土的味道。即使远在千里,一想起那锅耗费时间精力的菜肴,一想起家里老人坐在炉火前慢慢熬煮的守护,没有哪个儿女能再安心于他乡了。小时候过年,还有一项记忆深刻的项目是“插火头”,在院子的中央,笼一个火盆,三十晚上点燃,第二天傍晚才会熄灭。那时我问姥姥这是何意,她说,在除夕的夜里会有一个大鸟从天空飞过,口里含着灾难,只要是黑暗的地方,它就会将灾难,播散下来,而有火光的地方,它就会飞快的逃离。这当然是一种民间的传说,我想这应是一种对新年,新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期望吧。总觉得小时候的年特别有“年”的味道,孩子多的人家,成家后散在全国各地,辛辛苦苦一年不管千里万里,三十晚上是一定要回来的。山区的年特别的冷,一家人团团围坐,一边吃着妈妈做的佳肴,一边谈笑这一年的经历,倾诉对家人的惦念,感慨着如梭的岁月,天气虽冷,亲情却是火一般的热。如此时窗外再飘一场大雪才是最应情应景的,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新年的鞭炮落在洁白的雪地上,像是一朵朵凌寒绽放的梅花,红的鲜艳,红的耀眼,真真是一副美丽的团圆年画。初一早上,天不亮,拜年的队伍就出发了,小孩子有小孩子的队伍,大人有大人的队伍,三五成群,先拜本族的长辈,再拜街坊四邻。现在想起来真是热闹,孩子们的口袋鼓鼓的,装着各种糖果,吵嚷追逐。大人们的笑脸红红的,谈笑着未来一年的期许,老人们则看一堂儿孙绕膝,满足的微笑,这便是人间最美的天伦之乐吧。人生一世,不求富贵闻达,不求声名显赫,只求个平安和谐,安顺康宁。正月里的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轮轮的聚会,虽说疲惫,却也是浓浓的亲情传递,一一的拜访中,感慨着岁月的苍老,人情冷暖。叔叔老了,眼神失去了青年时张扬的风采,阿姨倦了,窈窕的腰身已芳华不再,东邻的姐姐添了儿女,西邻的弟弟娶了新妇。你来我往间亲情更深了,人情味更浓了。虽说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了年,大多数时候,过了初五,在外的孩子们便告别故土开始新的一年的奔忙,父母纵有万般不舍,也只有将所有的语言与牵挂塞入孩子的行囊,自家做的菜肴,自己地里的土特产,裹着亲情的眷恋塞进沉甸甸的包裹。走了,年终究要过完,走了,孩子终究是走出了大山,外面的天地很大,精彩的世界却离博山很远,这是一片厚重而深沉的土地,这里有守候着炉火的爹娘,这里有年少率真得玩伴,这里有淳朴善良的乡邻,这里有青涩甜蜜的初恋。博山,是千万个在外儿女根植的原乡,博山,是年老后叶落的地方,只有家乡才是灵魂的归宿,只有家乡才有我最浓的情殇。来源:淄博二三事、张伯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