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齐河,一座比较独特的古老县城,它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它也被誉为九曲黄河上的一颗明珠,“一美两制造”等诸多现代气息的标签,让这座古老的小城以全新的姿态行走在新时代。为深入挖掘齐河历史文化,留住历史记忆,重新唤醒齐河历史上美好和传奇故事,从本期开始,大众网联合齐河县委党校共同推出“人文齐河”栏目,从红色记忆、历史纪实、坊间传说、传统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在齐河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切,以飨读者。

第六期:抗日县长李聚五

李聚五(——),著名烈士,齐河县抗日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原名李建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石门村人。

□孙德奎

抗日战争时期,齐河抗日县长兼县大队长李聚五是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廉洁自律,生活朴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深受战士和群众拥戴。当时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李聚五,能打仗,能吃苦,也能文,也能武,生活艰苦,作风民主,真是人民的好干部。”

李聚五,淄博市博山区西石门村人。青年时期,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曾先后在临邑、平度、青岛教学,后辗转来到齐河,在齐河乡师担任训导主任兼植物教师。“七七”事变后,他目睹了侵略者的血腥残暴,义愤填膺,毅然弃教从戎,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拉起队伍打日寇。

起兵之初,他在鲁西聊城一带活动,被抗日将领范筑先委任为十二支队参谋长。因缺乏作战经验,几经挫折,损失惨重。期间,他三次被日伪逮捕,前两次侥幸逃脱。年8月第三次被捕,眼看就要被执行枪决,战友杨汉三的弟弟杨廷佑挺身而出,扬言自己才是真正的李聚五。结果,李聚五被释放,而杨廷佑却被日军的东洋狗咬得浑身血肉模糊,最后被一枪毙命,死得非常惨烈。几次死里逃生,并没有动摇李聚五的抗日决心。有人劝他退武从文,苟活于乱世,他没有答应,他要为替自己而死的杨廷佑报仇,要为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老百姓提供保护,他决心要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年12月20日,他辗转到了乐陵县城,找到八路军东进支队司令员肖华,表明了坚决抗日的赤胆忠心。肖华看他能文能武、有胆识有抱负,便委任他为鲁北支队参谋长。李聚五在冀鲁边区接受战争洗礼,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他曾带领队伍,破坏平原一段津浦线,致使日军车毁人亡。那一次干得非常漂亮,八路军欢欣鼓舞,而敌人却闻风丧胆。

年夏,敌人采取“铁壁合围”的战略,疯狂进攻抗日根据地。中共冀鲁边区二地委决定针锋相对,敌进我进,巩固并扩大抗日根据地。齐河靠近济南,战略位置非常显著,但这里日伪力量强大,革命环境也异常险恶,李聚五被任命为齐河县抗日县长兼县大队长,负责开辟齐临根据地。这是一项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李聚五没有退缩,临危受命,带领王玉连等三名战士,很快进驻齐河县北部徒骇河两岸的村庄。李聚五明白:革命的首要是发动群众。他从东屯到西寨,从南村到北庄,秘密地宣传抗日救亡、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他就像一粒火种,让徒骇河畔的抗日烈火熊熊燃烧起来,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独子要求上战场”的参军热潮。在不长时间内,齐河县大队就发展成一支几百人的地方武装。李聚五带领这支队伍,活动在徒骇河畔的青纱帐里,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令敌人胆颤心惊,再也不敢轻易走出据点烧杀抢掳了。

这支队伍来自老百姓,保护老百姓,与老百姓血肉相连。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李聚五视百姓如父母,待士兵如子女。队伍进村三件事:借被子、打水扫院子、宣传抗日救国。他对士兵严格要求:不准乱拿乱要、不准蛮横无理、不准打骂群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