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1/9586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8.html
民俗也称为民间文化,是一个地区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也是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文化对一方人民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人们在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又会自觉地承担起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看似最草根、最朴素、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这种带有传统印记的文化现象的当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是值得发掘和发扬的[1]。
在多年的历史衍变中,博山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如夜间娶亲的婚俗文化,有以唱代哭的丧俗文化等,这些民俗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生活素材和艺术养分,也是这个地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朴素艺术的表现形态。
大洪泉第一节演绎别样的井市习俗“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博山虽设县较晚,县城的前身颜神镇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社会经济形成了博山独特的风俗习惯。(康熙)《颜神镇志》记载清朝初年博山的风俗人情:“风俗日移,香社祭棚,靡费不资,衣服饮食,华靡相高。”又说:“村下细民,山栖谷汲,女之男耕,深居简出,短褐不完,有怀葛之风焉。其近市者,至有长裾毂纨,以黔首而貌儒者之冠;珍馐充案,以仆隶而效荐绅之饮馔。不为妄费,且亦无等。”[2]上层市民阶级的生活比较富裕,他们的吃穿用与士绅阶层已无等级差别。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其风俗也就有了诸多不同。一、行住习俗博山无水路,陆行工具主要车马为主。山区远郊因道路崎岖、山高坡陡,富家人多用毛驴,一般人家以人挑肩扛或手推车运送货物。农村运粪或粮食,城里运煤炭等用品,多使用手推车。手推车的车身架构、轮毂等几乎全由硬木制造,轮子外镶一层铁皮,起防护效果。手推车长年累月走青石板,能在石板上磨出深深的车辙印。以前,博山出产的煤炭、陶瓷和琉璃大多通过手推车运输。推车是累活,许多人以此为业,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也仅能养家糊口。除手推车外,也有牲口拉的大车,在城里多是马或骡子拉车,而在农村多是牛或驴。人们日常出行主要靠步行。少数达官贵人远行乘马车或坐车,乡间小财主则多骑毛驴。而穷人不管路途遥远,多是步行,老人孩子或女人出行,多由男人用手推车接送。年张博铁路通了火车,博山人沿线出行主要靠火车。但是短途运输等还是靠人推马拉。后来城里人从外埠引进黄包车,商人和阔人多使用黄包车外出。民间婚娶时的工具为轿子,一般由四人抬,新娘坐,新郎步行。富裕人家结婚,则可骑高头大马,显得威风排场。博山的民间住宅,城里多是瓦房,乡村多为草屋。豪门大户住宅讲究有几进院落的四合套院。每个院落一般有主房三间,正中一间为客厅。主房的两头可再加矮点的房子,叫“挂耳”,另有配房、书房、门房等,四面有房子的院落叫四合院,缺南屋的院子叫三合院。所谓几进院落,说的是一个大门内,由月门、角门、屏门相通的几个院落,两个院落的叫“二进院”,三个的叫“三进院”,最多可多达“五进院”。有的院落还配有后花园和其他附属建筑。院子的大门楼讲究高大宽阔,有多级台阶。大门迎面是一墙,叫“影壁墙”,影壁墙正中书写或镶嵌着一“福”字。有的人家还在大门前两侧置一对大石狮子。有功名的人家门前配置旗杆,以显荣耀。古宅门廊遗风/贾元德摄建房用的房基地,博山称宅基地。动工建房之前,要先请风水先生选定方位,然后择吉日祭告土地爷、财神爷等,方可开建。在选定地基上划定方位,标出地槽的界线之后,方可挖地槽。挖好地槽后,用碎石和三合土填充,叫“打跟脚”。跟脚之上到腰线用青石垒墙,这一部分叫底座。底座之上统一用两层砖,叫“腰线砖”。房子两边,下部是方形、上部呈三角形的墙,叫“山墙”,按照方位,又称“西山”“东山”等。墙上留的方形敞口小壁橱,叫“磕坛”。开在墙内侧、带门的壁橱叫墙橱子。房子盖到加梁时,叫“平口”,要在前墙和后墙之间安置大梁,三间房子一般用两架大梁,有的用四架,加上梁两头的木柱,合称“四梁八柱”。大梁下面刮出一段平面,用毛笔书写建房时间及主人姓名等。上梁时,按习俗要放鞭炮,梁上贴红纸。大梁与两根斜梁构成三角架,斜梁也称为“叉手”,檩条横放在叉手上,形成房顶的木架结构。一般人家的檩条少则3根,多则5根,而富人家的檩条少则7根,多达11根。檩条之上,一般覆盖秫秸或苇箔,在上面抹泥铺设麦秸。殷实人家大多盖瓦房,秫秸或苇箔要换成陶制黄板或木板。贾元德摄二、行业习俗司马光在《上谨习疏》中说:“上行下效谓之风,中心安定谓之俗。”一般来说,由上而下地进行教育感化或自下而上地进行效法谓之风,相沿日久成为社会普遍风习的是为俗。所以风与俗实际上是全社会盛行的风气的同城。司马光诗句“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就形象地反应了习俗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成为生活、劳动中的习惯后,就具有了稳定的传承机制,从而成为当地习俗。博山习俗众多,几乎贯穿于老百姓的整个日常生活中,从吃穿住用到坐卧行走,大到修房铺路,小到稼稿蓄养,均有一定之规。这个“规”就是老百姓参照本地习俗进行自我约束和遵从的标准。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煤炭、陶瓷、琉璃业习俗。(一)煤炭业习俗博山煤炭业信奉黑山爷爷神。煤矿工人视黑脸威严的黑山爷爷为煤神,下井前,家人都要在黑山爷爷的灵位前祈祷平安,庙会时都要前往黑山爷爷庙烧香供养,祈财求安。30年代博山火车站附近的运煤场淄博矿务局志编撰委员会,《淄博矿务局志》,炭工业出版社,年(二)陶瓷业习俗旧时,煤矿包柜、把头利用人们对陶神的信仰,每年一进农历腊月,以“点灯敬神,保佑平安”为借口,要求矿工无偿多出几筐“拉灯油炭”。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和九月九祭祀黑山爷爷的庙会前,也要多出煤炭,以支付请戏班子唱戏的费用,叫“拉唱戏炭”。腊月二十三之前,同样多出煤炭,分给每个矿工一张“灶王爷像”,名曰“出灶王爷像钱”。干煤矿工作,俗称“下窑”或“下井”。这一行时常有塌方发生,所以有句“四块石头夹着块肉”“埋了的没死”之说。人们在平时说话,忌讳“捂”字,在划拳时,尤其是有矿工在场时,因为“五”和“捂”同音,要回避“五”字。陶瓷行业也有行业神,山头、五龙、万山、福山、北岭等地都有窑神庙,五月端午、八月十五为敬窑神的庙会。庙会期间,窑主要赠匾颂神,并出资连唱几天大戏。日常生产中,每一次封窑后,窑主都要在窑前摆上供品,斟上酒水,点上香火,叩拜窑神,乞求多出成品。祭祀活动中,不准妇女靠近。待祭拜完毕,将祭品撤下,请窑匠们享用。窑神庙雷神、火山、窑神、水神、山神诸神/徐传国摄烧窑是十分辛苦的差事。故在夏天炎热的时候,窑炉工还提出要歇凉避暑的要求。于是,博山陶瓷行业就有了“玩热季”的习俗。每年一到暑期,窑主停窑数天,买上菜肴酒茶,请好戏班子,让窑工们选择附近的团山、白石洞、小顶山、峨眉山等处,乘凉避暑、饮酒取乐。(三)琉璃业习俗博山琉璃业到明代中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万历三十九年()建成炉神庙,供奉女娲为行业神,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琉璃行业的庙。农历三月三为庙会,炉匠们会停烧炉窑,前去敬神。炉神庙除了是敬神的圣地,还是琉璃行业的议事厅,历史上有关博山琉璃的几次大事件都发自炉神庙。博山炉神庙/徐传国摄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这天,全区琉璃行业歇业,琉璃炉匠都换上干净衣物,到附近山上玩乐一天。这天除了有唱戏等娱乐项目外,还会有小商小贩前来做买卖,其规模不啻一个小庙会。文/徐传国注释:[1]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西北民族研究,年第1期,第页。[2](康熙)《颜山镇志》,第页。来源:博山文化研究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