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不再偷懒,季节已经跨过了小满,身在山东淄博感觉天气越来越暖。
过完了年妻子就到北京看小孙子去了,我一个人除了正常的上班以外,在家闲来无事,就显得比较懒散,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也或是血糖高的顽疾所致。就想着周末就这样宅在家里看看电视打发时间。
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不晚上内弟袁聿鹏就给我打电话来了,邀我第二天一早到鲁山去登山。本来我是不想着去的,可是经不住他相劝,说是出去爬爬山,活动活动出身汗,既能锻炼身体,还能身心舒展,何乐而不为?就这样第二天早晨我欣然跟着他的车一路奔波往鲁山进发。
从我们所在的淄博市中心张店区到我市的博山区南部的鲁山所在地,大约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吧,一路奔波欣赏着路两边的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鲁山。测体温、扫入场码、购门票,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一套程序完成后,汽车就一路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盘去。
可能有人就说了,你是到鲁山来爬山锻炼的,这一路坐在车里边脚不沾地的上山,除了赏赏路两边的幽美景色以外,有意思吗?
这我可得给你解释一下了,鲁山海拔.3米,那是我们山东省第四大高山,也是我们淄博市的第一大高山,要是汽车不把我们带到山半腰,我们直接从山脚下开始往上爬,一直爬到山顶,费得时间长不说,对我们这些不经常爬山的人来讲,还不得给累死?那就失去了爬山的意义了。毕竟我们已经过了争强好胜的年龄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不应再强求。
汽车泊在了枣树峪停车场,我们沿着上山的小路,或迂回,或盘桓,虽似黄河拐过九十九道湾,可上山的大方向没有变,这既是对体力的考量,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虽然几次累瘫在路旁,可是看到一拨拨游人们从我们的身旁踊跃而过,我们的心里多少还是感觉有点失落。
我血糖有点高,运动过了头就会出现低血糖,就得及时补充能量,这很像汽车一样,你要是不给它及时加上油,它就会罢工是一个道理。
内弟袁聿鹏也已五十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太好,每年的秋冬季节他都要到海南去待上个三、五个月,以调养身体。这次回来后就像是久违的游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感觉咱淄博的山山水水到处都亲切,就想着在家乡多走走多转转。
说起来这都是人之常情,谁不望着家乡的山水亲?唉,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谁的身体会一点毛病都没有?这都是自然老化的规律在发挥作用。这就像我们平时骑的自行车一样,骑得时间长了,它就会出毛病,就得找修车师傅给修修补补,甚至是更换零件,修好了就还能再骑,等再出了毛病了,还能再修再换零件,也还能骑。只是我们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想要换个零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换上了,也是贵得吓人,而且还不一定好使。
所以说,作为人类我们自己,来到这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一定要爱护好我们自己的身体,爱护好父母给予我们身上的每一个零件。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保养和维护,平时多锻炼身体,自行车时间长了不骑它还生锈呢。在这方面在上山途中结识的郑云升老大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大概是上午十点多钟吧,我和内弟袁聿鹏正坐在路边上气不接下气的休息,一个酷似刘德华的大哥健步从后边赶了上来,正当我们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时,他却径直来到我们的旁边坐了下来。
攀谈中得知他是我市原淄博第二毛纺厂的职工,年轻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下过乡,在农村得到过很好的锻炼,虽然是苦点累了点,可也由此练就了他的韧劲和闯劲。虽然他所在的工厂后来政策性重组改造了,可他百折不挠,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有一番天地。
郑云升大哥说他现在早已退休了,现在享受着国家给与老年人的优厚的退休政策,感到幸福无比,感觉更应该锻炼好身体多活些年。
一路上有郑云升大哥相陪,听着他给我们讲了不少他锻炼身体的故事,感觉备受鼓舞,真后悔我们没有像他那样去锻炼。郑大哥说他从不抽烟,累了的时候就适当的喝点酒,解解乏。
我觉得这应该是很好的习惯,烟这东西害人又害己,惹人生厌;酒适当的喝点,舒筋活血,确实很不错。
就这样我们在郑云升大哥的陪伴下,一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登上了鲁山的最顶端。举目远眺,来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圈,那可真是有远望群山,一锅郁郁葱葱的青菜窝头的感觉。“远望群山,一锅窝头”这比喻恰当,不愧为是曾经出自名人之口,流传甚远,据说里边还流传着不少民间故事呢,在此不再赘述。
中午在山上的餐厅吃了颇具博山特色的槐花饼,感觉味道很不错。槐花此时在鲁山,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说起吃来,咱大博山可是有名的美食文化之乡,名声早已传遍四面八方。作为博山人,谁不会做几个菜几个汤?尤其是这杂鱼汤,更是在京城叫得响。
我的岳父母他们的老家就是咱博山域城镇西北峪村的,虽然是在张店居住多年,可是他们一直改不了咱们博山人的风俗和饮食习惯,以前每年的端午节,岳母郑振翠她老人家都会早早的在院子里烧火煮上几大锅粽子,等着孩子们来吃,吃不了再让拿着。当然这粽子都是她自己一个一个的用心包的,所需的食料等她提前好多天就都备齐了,很是勤劳和辛苦。
其实哪里是这一个端午节这样,每年的大大小小的节日她都是如此,真是辛苦她老人家了。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如今每每想起她老人家来,难免不让人伤心和怀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巍巍鲁山,淄水潺潺,发源于博山的孝妇河,一路由南往北在淄博大地上不停奔波,既滋润了两岸人民,又孕育出了许多名人大家,像博山的赵执信、淄川的蒲松龄、桓台的王渔洋,他们先后在淄博的大地上脱颖而出,他们或为文或为政,蜚声国内外,成就另世人所仰慕。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历史厚重,齐文化枝繁叶茂的淄博。
(作者:山东淄博张玉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