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文珂
以“哈佛红”为基调颜色的数栋建筑,散落在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珑山路上的一片高层住宅区之间。
目之所及,最有视觉冲击力的,莫过于直刺高空的那根红砖砌成的烟囱。
6月26日早上8点钟,在一个简单的仪式上,当地官方宣布博山区文化中心正式启用。由此,这片存在超过50年的废弃工业厂房,也成功转身为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于一身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从而让当地民众拥有了一个新的文化活动阵地。
传承与再生。之于当下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开发,这似乎是一条再完美不过的逻辑。
博山区的最新实践,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启示吗?
老厂房变身
6月26日早上7点钟,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珑山路上的山东柳行减速机有限公司旧址上,以“哈佛红”为基调颜色的数栋建筑前,便开始不断聚拢起三五成群的市民。
1个小时后,博山区文化中心暨“文化艺术周”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年,在博山城区“瘦身健体”,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环境下,山东柳行减速机有限公司按照博山区委、区政府的科学规划,把位于闹市区珑山路的老厂房腾退搬迁至新的工业园区。
企业搬走后,这片占地2万多平米,有50多年历史的老厂区,便成为闲置废旧的区域。
“这么一片地处博山城区,周围遍布住宅区、幼儿园、小中高学校,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区域,如果一直荒废下去实在是可惜。”彼时的博山区委、区政府深刻的意识到:一定要在这里把工业历史传承下去,把文化资源丰富起来。
基于这种目的,在构思建设博山区文化中心之初,博山官方就定下了这样一个目标:将文化的发展和工业的巅峰记载作为项目初衷,将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博山作为一座工业城市,老旧工业厂房是工业发展轨迹的展现者,是城市历史发展遗留最直观的产物,成功改造老旧厂房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
依托柳行减速机厂改旧建新的博山区文化中心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博山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雪红介绍说,改造之初,项目便聘请上海建筑设计院和淄博市建筑设计院共同设计,按照重塑场地、保留记忆、结构沿用、立面更新的原则,对建筑进行差异化处理,改造成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
此外,当地还在此基础上新建了美术馆、方志馆。“这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展现工业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实现老工业城市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孙雪红说。
(改造前的柳行减速机厂废弃老厂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获知,根据功能划分,博山区利用这片老厂房改建而成的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含有多媒体教室等12个功能用房,馆藏图书20万册;区档案馆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是未来博山发展的“记忆中枢”;区文化馆总建筑面积平方米,预计每年可以承载10万人次到馆活动。
而列入二期项目的美术馆、方志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不久之后亦将对外开放。
叫好之声
工业,是博山最重要的标签。因为拥有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博山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
不过,在此之前,博山一直没有一处集文化、休闲、娱乐、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中心。一定情况下,已很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一批批工厂的退城进园,如何使承载着工业发展重任的老旧厂房、烟囱、仓库等工业遗存更好地进行转型发展,这成为城市更新面临的重要课题。
(改造前的废弃厂房内部)
一方面基于日益高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基于现实的可利用的条件。于是,在保留工业建筑主体结构和基本形体的前提下,博山区开始对这片工业遗存进行功能化、时尚化、节能化和生态化的集中改造。
而通过利用工业遗存改建而成的文化中心,也恰恰弥补了博山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短板。
“区文化中心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全区文化活动的场地条件,而且将进一步完善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6月26日的文化中心启用仪式上,博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民说。
不仅如此,在新落成的文化中心,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为主题,博山官方还策划了涵盖“博山记忆”档案图片展等12项文化内容的文化惠民活动。
而以博山区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更多文化场所的投入使用,自认也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
“博山是老工业基地,城区有很多老厂房旧址,很可惜的是,这些年来,其中的一部分老厂房已经拆除。现在将柳行减速机厂老厂房改造成了市民文化、活动、娱乐、学习的场所,这不仅仅是对废旧厂房的再利用,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博山工业的历史痕迹,让市民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怀念的地方。”文化中心开放当日,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博山人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他认为,这对重新定义老工业基地的价值,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益处。
上述观点也获得了更多博山人的认同。
“政府动了脑筋,也下了大工夫。”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随机的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更多的是这样的声音。
对当地官方而言,市民的点赞正是对他们在这一改造项目上所付诸的心血的最好回报。
再生逻辑
柳行减速机厂废弃老厂房成功变身,在博山并不是孤零零的个例。
在此之前,依托当地古窑址和废弃厂房,修建而成的颜神古镇,已经成为博山城市转型升级和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窗口——以改造工业遗存为切入点,对园区低效闲置厂房进行改造,注入时尚、创意元素,颜神古镇在成为淄博工业遗存再生、提升城市品质典型的同时,更为当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复兴,是通过对一些老区和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和更新,使原来板结的城市重获新生,因此,城市复兴更是一场城市的社会运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伯英认为,城市的记忆和文化需要承载物,而这些历史文化记忆的痕迹,可以在旧厂房里找到。
(改造前的柳行减速机厂废弃烟囱)
博山需要这种记忆痕迹,淄博同样亦需要。
因此,如何利用好工业遗存,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企业和城市双转型,已经成为淄博面临的一大课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现,去年10月8日,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在到博山调研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时就曾指出,博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深厚的陶琉艺术和工业遗存、工业文明是极具特色的宝贵财富。
此外,今年4月11日,江敦涛在调研张店区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及火车站北广场片区建设情况时就强调,要系统谋划实施“更新老城、拓展新区”的未来城市发展思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华制药老厂房、牵引电机老厂房现场,江敦涛表示: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才能避免繁华有余、底蕴不足。城市历史遗存是城市的内涵所在,是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的宝贵财富。对工业遗存、老建筑群等重要历史遗存要严格保护,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坚决避免拆旧建新的短视行为;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城市布局和周边功能形态,积极发展文创、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业态,让城市的历史文脉“活”起来。
显然,博山将城市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的做法,恰恰就符合这样的思路。
“表面上这是一个政府层面对工业遗存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实际上,柳行减速机厂等废弃老厂房的成功变身,在淄博存量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方面,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淄博籍学生傅厚苇,此前曾专门组织过对淄博工业遗存的调研,并多次形成报告递交相关政府部门。
他认为,在保留柳行减速机厂等废弃老厂房原有的文脉和历史背景基础上,以文化中心为载体,人流、物质流会再次回到这里,使老厂房重新焕发活力。
对于柳行减速机厂废弃老厂房的再生,傅厚苇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正如博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民所说,老厂房变身而成的博山区文化中心,是传承文明、引领社会的文化殿堂,更是博山老工业城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美丽缩影。
那么,付诸情怀与心血改造而成的博山区文化中心,会成为淄博工业遗存再生的样板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