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马有座“面粉楼”和“水井”

作者:老宋

博山东石马村是山东厂二分厂所在地,上周挖野菜路过此处,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幢老房子。这房子青砖砌筑,斑驳陆离,象座旧教堂,但又不象教堂。一位老太太正在房前晾衣服,“大嫂,这是座教堂吗?”我向老人打听。老人说,这是“面粉楼”。我不解地问:“卖粮食的吗?”“不是。”她指着远处走过的一老者说:“你问老姜,他知道。”

迎面走来的老者,身材欣长,步履矫健,六十几岁的年纪。“师傅,这是个什么建筑?”我恭敬地问他。老者略一寻思说:“这房子可有年岁了,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修建的,图纸是苏联提供,你看全是苏联老建筑的风格。”

可不,细细端祥这幢房子是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左右中轴对称,中间高两端低,檐部均有欧式情调的装饰,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一座八十多年的苏式建筑,能原汁原味的在这里保留了下来,不可多得。

交谈中得知老者姓姜,七十多岁,厂退休的老军工。我问:“姜师傅,你认识你们厂的孙XX,张XX吗?”“咋能不认识,我和他俩是厂技校的同学呢!见到他们给我捎个好。”

孙XX、张XX是我的同学,中学毕业后他们就业了去的,原来眼前的姜师傅是我同学的同学,我们又是同龄人,真有一见如故之感。

“这座面粉楼是我们厂建厂初期粮食、面粉的储备和供给点。”他又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这座面粉楼,没有后来的山东机械厂。”

“你跟我来。”姜师傅带我走到与面粉楼一路之隔的另一幢老房子前。这幢老屋更加破败,但并没废弃。他指着老房子说:“这里叫“水井”,当年厂里的水源地,水井在屋里面。直径4米,深30多米。当年莱芜支前民工手工开掘的,开掘时间远早于面粉楼。”

姜师傅又说:“解决了吃喝,才奠定了建厂初期的物质基础。为保护水源地的安全,这水井周围里里外外曾设置了三层电网。”

多年前这里的水源不用了,这间老屋已成为姜师傅的农舍。屋前屋后有一亩多的空闲地,他种起了各种蔬菜,园子里还有香椿树,杏树。

我不解地问起姜师傅:“您是怎么拥有了这片菜地?”姜师傅略有沉思地说:“我祖藉是章丘,章丘出铁匠,父亲会打铁,抗战时期打铁的、修锅的……都纷纷参加八路军随军修械,父亲凭那时的手艺干了军工。他没上过学,不识字,但他的忠厚老实,全厂知名。后来厂里将看守“水井”的工作交给了他。他和我母亲夫妻俩常年驻守“水井”,直至退休。后来我退休,厂里又将这片园地交我看管……。”原来这位老军工的前辈是更老的军工,红色基因一脉相传呵。

交谈中姜师傅深感,与人打交道总不如与诚实守信的土地合作来得简单快乐。他平日没太多的爱好,只专注种菜。当把种出的新鲜菜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时,他也收获了快乐。

“面粉楼”周边是二分厂的老宿舍,有“老十排”,“新六排”,这些矮匍匍的平房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质朴的象一位位农人,岁月斑驳中留下抹不尽的芳华记忆。

临别时姜师傅抄起一小镰刀,在他的菜西畦里割了一大把“春韮”送给我,说:“老宋,我种的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纯粹绿色的。”他又说:“种菜时发现菜上有虫子时,我是用手一个个拿下,也不用农药。”

当天回家,晚饭我做了韮菜煎鸡蛋,油烟机排出的烟气飘到了窗外,果然听到室外有人说:“谁家的韮菜炒鸡蛋,这么香!”

.4.12

作者更多作品推荐

博山,揽地瓜

博山.双山街记忆

矿上的那些事去博山铝土矿看看

弯弯沙沟河,大李、房庄、孟家顶、羊栏河、大辛庄...

博山电机厂的二幢老建筑

寻找张永春,博山一位被遗忘的英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