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工作的博山籍摄影师王冠祥,每次回乡都会去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的“颜神古镇”转转。日前,再次回乡的他“突发奇想”,请父亲当“演员”,拍摄了一条讲述“古镇记忆”的短视频。视频一发布,就获得到了许多“老博山”点赞。

作为博山工业文明遗存保护开发样本的“颜神古镇”,其实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古窑村”在护改开发后,所呈现的城市转型升级和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窗口。王冠祥以父亲的记忆为叙事线索,加以父亲几十年间拍摄的照片,将“古窑村”的前世今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冠祥是博山土生土长的“80后”。这些年,虽然作为摄影师的他足迹踏遍全国各地,但家乡的老博陶“第五车间”和民国乃至清代遗存下来的20余座圆窑等充满记忆的地方,始终是其拍摄最多的镜头。“‘淄’为淄水,‘博’为多山,因为有了博山,淄博才好玩。”在王冠祥看来,也是因为有了“颜神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老一辈人的传承,才使博山有了发展文旅之都的底气。

琉璃匠人在向游客展示琉璃的制作技艺。

在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眼中,山城蓄养的上佳陶土,于匠人手中百转千锤,在还原焰中不仅烧出了璀璨的“当代国窑”,还烧出了千年瓷都的闪亮名片。而制泥、成坯、雕刻、窑烧,这一乏味冗长的过程则深藏着火木与匠人的较量,让人感到新奇且充满力量。当节假日挤满景区的游客逐渐散去,当“古窑村”幽深的曲巷和素雅的门庭再次归于平静,王冠祥这条“突发奇想”的视频却与“颜神古镇”未来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琉璃匠人在向游客展示琉璃的制作技艺。

10月24日,“颜神古镇”的护改开发方、厦门朗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亚明对此评价说:“就像传统文化因阅尽百态而能让笔墨停驻一般,‘古窑村’作为博山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存,只有在数不尽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故事中成长,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为其驻足。”

刘家大院一角。

据李亚明介绍,今年以来,为了赋彩景区文化内涵,“颜神古镇”不仅开放了市级文保单位——刘家大院,还升级了琉璃剧场。历经风雨、难掩风华的刘家大院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北方大院的独特魅力,升级后的琉璃剧场则通过展示琉璃的各种吹制技艺,弘扬了博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升级后的琉璃剧场。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姜涛视频拍摄剪辑王冠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