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啥药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780765.html

焦裕禄

前言

谈起父亲,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啜泣着说道:“父亲的一世英名,也得益于两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妈妈的牺牲奉献,一个是奶奶的教育。奶奶的刚强、隐忍和处事方式,影响了父亲的一生……”

焦裕禄去世时,妻子徐俊雅才30出头。埋葬焦裕禄时,徐俊雅悲痛欲绝,几次撞向丈夫的棺木。若不是被身边的人死死拉住,若不是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她早就追随心爱之人去了……

而焦裕禄的母亲,一个70多岁的老人,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打击之下,为了家人,她硬是强忍悲痛之情,没在别人面前流眼泪。

人啥时候都不能塌了脊梁骨

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博山区北崮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那个时候,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焦裕禄的爷爷,特地请人给孩子取了“裕禄”这个名字,希望他将来不再受苦受累,能够过上太平富裕的日子。

虽然身处战乱,但焦家还能勉强支撑油坊生意,一家人的生活能有基本的保障。

焦守云

在生活不宽裕的情况下,家里人通过省吃俭用,在焦裕禄8岁的时候,将他送进村里的私塾读书。

4年之后,在母亲李星英的坚持下,焦裕禄又被送到南崮山小学继续学习。

对于母亲给他争取来的学习机会,焦裕禄非常珍惜。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学堂上学,从未耽误过一次。

另外,他也深知家里困难,因此在放学后,焦裕禄常常都会拎着柴刀到山上去砍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去卖。用换来的钱,去买一些学习用品,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母亲李星英在忙于干农活的同时,也教给儿子焦裕禄很多道理。她告诉儿子:“天上的每颗星星都对应地上的一个人,好人的星是亮的,坏人的星不亮,好男儿要有担当。”

这段时期,焦裕禄每天学习、劳动,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的日子也算安静平和。但是,这样的平静,很快就被侵略者打破了。

年轻时期的焦裕禄

在焦裕禄14岁左右的时候,日军入侵博山县城,经常对这里进行扫荡。焦裕禄家里原本勉强支撑的油坊生意,也一落千丈。焦裕禄被迫终止学业,还被日军抓去坐牢。

在此期间,焦裕禄裹着小脚的母亲每隔一天,就要跑七十多华里的山路,到县城去看儿子焦裕禄。

为了救儿子,她把家里的地卖了,房子也卖了,但依旧凑不够赎金。为了知道儿子是否还活着,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跋涉几十里山路,去看望儿子。

焦裕禄出狱后,由于家里收成不好,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越来越重,只能和父亲一起卖菜、卖油、卖锅饼,甚至是在寒冬腊月,冒着生命危险,到黑山后的煤窑去做工。

即便如此,他们一家依旧连最基本的生计都没办法保证,还欠下了外债。

重压之下,焦裕禄的父亲被逼悬梁自尽,焦裕禄的爷爷在痛失儿子的打击之下,重病卧床。就这样,焦家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到了李星英这样一个小脚妇人身上。

年轻时期焦裕禄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李星英硬是咬紧牙关,撑起了整个家。他对儿子焦裕禄说:“你给娘记住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塌了脊梁骨!”

母亲李星英的这句话,也成为了焦裕禄一生坚守的做人原则。

年,宿迁解放后,在党的宣传教育下,焦裕禄对党的政策与主张有了一定了解后,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这一年的秋天,他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村里的民兵队伍,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

由于工作积极,表现出色,焦裕禄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中央华东局为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决定从各解放区抽调一批觉悟高、有一定指挥能力与工作经验的干部,随军南下,支援和发展新的解放区。

于是,焦裕禄立即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上级考虑到焦裕禄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无人照顾的情况,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让焦裕禄回家跟他的母亲商量一下,如果没有老母亲的同意,组织上不让他去。

焦裕禄母亲

已经50多岁的李星英得知这个情况后,对儿子焦裕禄说道:“想去就去吧,娘能撑起这个家!”

焦裕禄动情地说道:“请娘放心,我不闯出个新天地,就不回来见您!”

就这样,焦裕禄挥手与母亲告别。分别前几年,李星英一直没有收到儿子的消息,心里非常思念儿子。

日思夜想之下,李星英终于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于是,她带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按照信上的地址,在尉氏县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儿子焦裕禄。

焦裕禄于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任区长。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当地人都很喜欢焦裕禄。大家见到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后,也亲切地叫她“焦妈妈”。李星英感到非常欣慰。

此后的时间里,为了缓解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也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李星英几乎每年都会不辞辛苦,带着自己做的腌香椿、煎饼,以及给儿子做的千层底,去看望儿子。

焦裕禄在工厂

年,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又调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

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只有30多个人,整个见习区,还只是一片庄稼地。焦裕禄被任命为洛矿筹建科科长,三年后,洛矿一金工、二金工两个车间率先拔地而起。

厂里提出边建设边安装的口号,开始试生产,焦裕禄随后被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

在此期间,焦裕禄兢兢业业,从白天忙到晚上。原洛阳矿山机械厂职工回忆称:“白天能看到焦裕禄在那儿忙活着,到了晚上,我们有时候加班到十二点,下班以后,他还在车间……”

当时,新中国的工业项目几乎都由苏联援建,厂里的设备和图纸上全部都是俄语。焦裕禄要想领导大家干活,看得懂图纸上的东西,就要会俄语。

于是,他主动向有苏联留学经验的工作人员学习俄语。另外,为了多与苏联专家接近,他还专门学了苏联专家爱跳的舞。

焦裕禄

年,国家决定自己制造矿井提升设备,焦裕禄被任命诶生产总指挥,工期限定于当年的国庆节之前完成。

面对设备不全、技术不足以及零经验等问题,焦裕禄不但没有气馁,而是拿出了誓要死磕到底的气势。

不幸的是,此时焦裕禄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他不但出现胃疼的症状,还有神经官能症,肝部也会时不时地隐隐作痛。

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焦裕禄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苏打片。胃疼的时候,他就往嘴里塞几片苏打片。有时候,实在疼得不行了,焦裕禄就用筷子顶住胃部。

就这样,焦裕禄在车间熬了50多个日夜,吃着干馍就白开水,将一条大板凳当成床铺,最终使用自己灵活实际的“焦氏土法”,使得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诞生。

这件事情很快轰动全国,被后世称为“共和国重工业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而焦裕禄本人,却因为劳累过度,肝病越来越严重,经常在车间里疼得大汗淋漓,甚至直接晕倒。

制造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

病重之际,临危受命

年左右,焦裕禄患上了营养不良性肝炎。这种病,当时很多人都有,包括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

值得注意的是,在困难时期,焦裕禄心里想的,依旧是别人。当得知机械厂工人吴永富的第五个孩子出生,家庭困难后,焦裕禄给对方送去了10块钱。

当得知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想喝点小米稀时,焦裕禄又将自己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们家。

正因为如此,焦裕禄虽然有着外人眼里的高工资,生活却过得一穷二白。

年的春天,医院进行疗养。也是在这个时候,时任开封地委书记的张申,找到焦裕禄,想要请他担任河南省兰考县的县委书记。

张申如实告诉焦裕禄,兰考是全地区最艰苦、最穷、最困难的一个县,历史上一直多灾多难,这里有大片的沙荒地、盐碱滩。风沙、盐碱、内涝,是这里的亘古不变的“三害”。

焦裕禄刚去时的兰考

这一年的秋天,兰考再次遭遇内涝,30多万亩庄稼被淹,盐碱地碱死了10万亩青苗,全县粮食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灾民多达近20万人。

张申此次来找焦裕禄,就是想让他带领群众,渡过难关。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焦裕禄没有犹豫,明确表示:“我去!”

而且,他也没有告诉张申自己的病情。

于是,在这一年的年底,焦裕禄冒着严寒,来到了兰考。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往灾情最为严重的公社进行考察。

此时,因为兰考严重的灾情,一些干部已经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不愿意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而焦裕禄在考察结束后,却激动地说道: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灾区还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为了改变干部们的思想,焦裕禄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带领大家直奔火车站。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很多穿着国家发的救济棉衣,蜷缩在火车上瑟瑟发抖的群众,他们一个个拖家带口,准备远离故土,去讨一口饭吃。

焦裕禄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现场的所有干部,焦裕禄无比沉重的对大家说道:

“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党和政府将这36万名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情,应该感到羞耻与痛心!”

焦裕禄的这一席话,让在场人员都低下了头。此次火车站之行,也让干部们都坚定带领群众消除“三害”的决心。

另外,对于逃离家乡的饥民,焦裕禄并没有加以劝阻。他说:“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让他们去吧,以后兰考情况好了,再回来。”

为了彻底根除三害,焦裕禄从全县抽调了干部、技术人员以及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农民,组成了一支“除三害”的调查队。

在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前去查风口、探流沙;暴雨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去看洪水的流逝与变化,忙得甚至没有时间好好吃口饭,只能站在截腰深的水里,啃干粮,蹲在泥水里稍作休息。

焦裕禄在兰考组织抗灾

半年后,焦裕禄带着这支队伍,从黄河故道开始,走出了兰考,走出了河南,一直追到黄沙落地、洪水入河。

他摸清了“三害”形成的来龙去脉,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48个,大小沙丘多个,以及9条河流发生淤塞的62个地点。并组织人员,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方案。

焦裕禄在兰考忙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他的老母亲李星英,依旧像往常一样,带着吃的,或者是亲手为儿子做的千层底,前来看望儿子。

而焦裕禄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每次母亲来,他都会尽量挤出时间,亲自到火车站去接母亲。

平时母亲不在身边,他就叮嘱家里的其他亲人,好好照顾母亲,并不时给母亲寄钱。

娘老了,以后不能再来看你了

年,离开老家10年的焦裕禄,决定在春节回去看看家人。于是,他带着妻子、孩子,踏着厚厚的积雪,回到了山东老家。

此时,焦裕禄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老母亲李星英,从儿子焦裕禄发黄、消瘦的脸上,能够看出来他的身体状况。但她没想到,这是她与儿子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焦裕禄母亲李星英

从老家回到兰考后,焦裕禄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一再劝说他进行治疗。但焦裕禄却因为忙碌的工作,一再推托。

他依旧在不停的东奔西走,不停的探寻思考。这一年的三月,焦裕禄的病情已经严重到拿不起手中的笔了。此时,他才同意到外地进行治疗。

经检查,医生开出诊断书:肝癌后期,皮下扩散。

得知丈夫只剩下20来天生命后,徐俊雅悲痛欲绝,但她不敢在丈夫面前流眼泪,她不想让他担心。因此,徐俊雅经常一个人躲在走廊上偷偷哭泣。

与此同时,组织上给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发去电报。李医院,与儿子相见。

看着儿子被病魔折磨的憔悴不堪的样子,李星英心如刀绞。但她却一直安慰儿子说:“儿啊,没有治不好的病,等你病好了,娘还给你做千层底穿……”

焦裕禄与妻子合影

遗憾的是,这是他们母子最后一次相见。焦裕禄也再也没能穿成母亲做给他的千层底。

临终前,焦裕禄对妻子徐俊雅说:

“你要好好把孩子们养育成人,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是,日子再苦,也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不要组织上救济……”

年5月14日这一天,焦裕禄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他牵挂的兰考人民。终年42岁。

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面前,70多岁的李星英没有哭。即便是焦裕禄在郑州下葬时,李星英也一直没有哭。

有人问她:“焦妈妈,焦书记去世了,你怎么不哭啊?”

李星英回答道:“我是家里的老人,我不能哭。我得照顾俊雅、照顾孩子们……我要是在俊雅面前哭了,她可咋活呀?我怕这个家垮了……”

兰考县委领导来看望她时,大家相约谁也不准哭,但刚见到老人,问了一声好,他们就再也忍不住了。

看到大家哭出了声,李星英劝慰大家:“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

毛主席

她还问县领导:“裕禄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了吗?裕禄对得起毛主席吗?”

县领导连忙点头回答:“完成了,完成得非常出色!对得起,对得起毛主席啦!”

听到这话,70多岁的李星英,眼圈发红。

年,焦裕禄的灵柩,在数十万兰考人民的盼望下,从郑州迁回了兰考。

2月26日那一天,当焦裕禄的灵车出现在兰考街头时,兰考县城万人空巷,火车站人山人海,街道两边挂满了挽联,百姓们自发披麻戴孝,迎接他们的“焦书记”。

看到焦裕禄的灵车后,群众呼啦一下全部涌了上去,瞬间将灵车淹没。人们不顾一切的向前冲去,齐刷刷跪倒一片,哭声震天。

在灵车的缓慢行进中,有群众匍匐在棺前,后退一步,叩一个头,人们用嘶哑的声音,大声喊着:“焦书记!你是为俺们活活累死的!兰考人民对不住你!”

焦裕禄迁葬灵车

由于太过拥挤,短短3里路,灵车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

当焦裕禄的灵柩被抬到墓穴旁边时,兰考群众跪成一片,还有十多个人不顾一切的跳下墓穴,想要阻止棺木入穴。人们哭喊着:“焦书记,回来啊!”

此时,站在一旁的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在极度悲痛的情绪之下,嚎啕大哭,几次想要撞向丈夫的棺木,身边的人赶紧将她死死拉住。

而74岁的李星英,依旧没有流一滴眼泪。此时,她的注意力,全都在儿媳徐俊雅的身上。

迁葬仪式结束后,在人山人海的墓地归于平静之后,一向隐忍刚强,准备次日回山东老家的李星英,悄悄让孙子用一辆架子车,将她拉到安葬儿子的故堤。

西风残阳下,李星英的脸上被痛苦淹没,这个小脚老妇人,连跑带奔,扑倒在儿子焦裕禄的墓碑上,哭喊着:“禄子啊!这是咱娘俩最后一次说话了!娘老了,走不动了,以后再也不能来看你了……”

送别焦裕禄的群众

焦裕禄的女儿回忆称,这时奶奶在父亲病逝后,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一次是在父亲刚刚去世后,奶奶从郑州返回山东老家后,在博山八陡火车站一下车,就趴在地上,手抓黄土哀嚎:“我的儿啊!我的儿啊……”

那一天,老人哭得昏天黑地……

李星英是个农家妇女,没什么文化,但她却将儿子教育成一个敢于担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儿子去世后,她虽然万分悲痛,但顾全大局,时刻考虑儿媳的心情。从这几方面来看,她无疑是个伟大的母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