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和市都兴起比较早,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黄帝内传》《世本》《淮南子》《吴越春秋》等古籍都记载皇帝筑城或鲧作城郭。
在原始社会后期,不仅文献记载皇帝城邑、夏鲧筑城,而且已得到考古上的证实。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的筑城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分别在山东、河南和湖南发现了这样的古城。郑州商城距今已经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在风水文化中,郑州商城也有特定的含义。郑州商城南偏西五度,这在风水学上是葵山丁向,并选在金水河、熊耳河、须索河等水流交界的地方,在城北还有紫荆山做玄武护卫。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
洹水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黄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作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
在殷墟遗址中,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他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环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所追求曲则贵吉的理念源远流长。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
蒋平阶《水龙经》也说: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风水学中以河区之内为吉地,河区外侧为凶地。《堪舆泄密》记载,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水龙经》也认为,凡反飞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类的地形均为凶地,不利于生养居住。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还朝穴,水乃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
显然,这是古代先民在对河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城乡建筑的关系做了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后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区的变化规律是相吻合的。换而言之,古代建筑风水学中所总结的水抱有情为吉的观点,就是根源于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既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说卦》认为,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
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决定的。
因为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另外,面南而居的选择也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来源:纪录片《中国风水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