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爱玲

高考作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我喜欢的一本书

作为作家:生活这本书,有故事,有思想,有你想表达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故事汇。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肯定有特别的故事,哪些故事被采集,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去描述,都无形中,体现着作家的思想。

没有什么文字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是应人类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文字承载着文明的历程,本质上就是实用性的。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陶文

或者作者想要投读者所好,或者作者想孤芳自赏,都在下笔之前已然于胸,下笔之时流于笔尖,作成之后被某些读者捕捉。

人区别于所有其他生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创造性,这个能力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一旦被人掌握后,就再也不能摆脱。哪怕只是一本供人查阅的工具书或者艰涩难懂的哲学书,也会有编写体例、引用范围、选择主题等等事先的准备,这些都具有创造性。

人类进化脑容量变化图

当然,也有人不写字,譬如文盲。但人就是人,无论怎么掩饰自己的进化成果,总能很明显地被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有一个词叫盖棺定论,如果有人一定要逃离自己人的身份,那只能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你的故事才会告一段落。

苏格拉底(B.C.年-B.C.年)

中国有个孔子,欧洲有个苏格拉底,两人都有大学问,都崇尚述而不作。但千百年来,世人却总在宣扬他们的思想。这就是人性的光辉,没有办法藏匿。

孔子(B.C.年-B.C.年)

所以,生活这本书,一定是有故事、有思想,有着每个人独特的东西在里面。

作家之难:生活是现实的,生活也是未知的,但归根到底是未知的在面对不如意时,有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理想还是现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现实那部分,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

理想那部分,无非就是你还未经历过和想去经历的。

理想和现实的难题

其实,所有生活,都有现实和理想两部分组成,没有人过着完全现实或者完全理想的生活。如果生活像一枚硬币,现实和理想就是这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可或缺,否则,你手里拿到的就是一枚假币,那才真正叫“生活欺骗了你”。

没有理想,生活将失去动力;逃避现实,生活将失去真谛;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性,塑造了理想和现实的底色,决定了生活本身的珍贵。

理想有时候是盲目的

而理想,基本上是未知的。

小时候,说长大要当科学家,但儿时对理想的概念是未知的;青春勃发的年纪,想着将来出人头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虽然理想的高度已经下降,但现实也足以让你不知高低,登高失重;只有经历过人事后,才慢慢懂得,其实,理想的价值不是去一定实现,而是把它当成生活的一个奔头,生活本身才有咂摸头,就像一碗特别有嚼劲儿的手擀面。

生活就像一碗有嚼劲的手擀面

我是80后,我们的祖辈、父辈那两代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的人生中,可能理想的成分占比很少,大多都是为了现实而忙,但他们心中有对未来的念想和奔头,坚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相比于我们这一代或比我们还年轻的几代,都少了许多迷茫。

罗立中油画《父亲》

姥姥说过:“人是土里的东西,最后还是要回到土里去。”妈妈常说,这就是命。

生活中的未知一面,注定让每个人成为一个旅行作家,边走边写,遇见未知的精彩,承受未知的变故。

然而,这就是生活。

作为读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读者,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学会与自己和解

生活是每个人的私有品,当然,也只能满足自己的内心,生活的意义是在满足自己期望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来的。

还没活明白的时候,总是羡慕别人家的日子、孩子、房子、票子。真的活明白了,会知道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作品,好与坏,都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有些人,总是天天读着别人的生活,来修改自己的作品,改来改去,越改越乱,都忘了自己是怎么生活的。作家创作要深入生活,写你自己的生活,而想去深入别人的生活,怎么不会缘木求鱼?

孟子(B.C.年-B.C.年)

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辛弃疾(年-年)

辛弃疾有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生活的所谓好与坏,都发于自身,而不求诸外物外人,真正是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只有好向内中求,才会发现最美的自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如果把生活当作一部自己的作品,想要当一个好作家,一定要深入自己的生活,求取素材,做好自己生活的读者。

柴米油盐:实实在在的生活

反观自身,并不是自暴自弃,甘于现状,而是与自己和解。

接受现实,抱有理想,包容自己,欣赏他人,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卓越,活出自己的精彩。

“先定个小目标,一个亿。”不是对谁来讲都是小目标,要评估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让别人的目标打乱了自己的生活。因为对他来说,这个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对你来说,这个目标就可能是成长的烦恼。

制定自己的目标

生活本身,最终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他人,为了别人的生活苦恼,或者拿别人的认同来当肥料,注定水土不服。

芸芸众生,何能一调,众口铄金,怎以为凭,自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其甘其味,方可冷暖自知。

读者之难:读他人易,读自己难

鲁迅(年-年)

有人说,读懂鲁迅是难的。

其实读懂自己更难。

有人对现有的生活很满足,那是一种生活状态和良好心态,但并不代表读懂了自己。读懂自己,比热爱生活,要求更高。

孔子大圣人还要“每日三省吾身”,我们怎么能对自己懈怠呢?

人生总有瓶颈

有个比喻,说人的知识面,就像一个个同心圆,你学的越多,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没懂,学的越少,反而越容易骄傲。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没有孔圣人那样的毅力,去不断追寻自己生活更多的意义。

电影《七十七天》,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在生活中失意的杨,想要不管不顾,独自穿越无人区,途中遇到蓝天,一位全身三分之二高位截瘫的女孩,她是在冈仁波齐拍摄星空时跌落受伤,但她仍保持着对生活的极度热爱,仍然想要一个人穿越无人区,杨被蓝天所吸引和触动,两人最终携手走出无人区,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电影《七十七天》剧照

很多人都是秉持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生活态度,这当然是一种舒适的方式。但人总是会碰到天花板和瓶颈,到走不下去的时候,能够让你迈过去的,一定是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腐败像一个泥潭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破冰行动》,讲述的是辑毒警察的故事。在金钱诱惑下,有人沦陷,有人坚守,那种精神的力量是他们之间的分水岭。很多落马的高官,哪个没有经历过基层的磨练,最后晚洁不保,缺失的就是更高的精神力量。

九八抗洪

我们的幸福生活,一定有人为我们在默默负重前行,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不同的职业,但那些为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做出贡献的平凡人,是一种宝贵的群体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去尊敬,也值得我们去反思自己生活真正的意义所在。

不应过时的雷锋精神

当我们去书写生活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认真对待,需要对他人的生命保持尊敬,需要为生活这部作品传递的精神负责,时刻保持一颗谦谨之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