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博山 >> 博山旅游 >> 博山的命名溯源探讨
博山古称颜神,颜文姜被崇祀为神的故事是其命名的根源。远在年前的孝妇河流域就有人群聚居,史籍有载周末齐孝妇颜文姜的故事。“颜神店”一名早在唐宋之前就产生了。元明期间,当今的博山城区就称为“颜神镇”“颜神城”。在清初,大学士孙廷铨不愿用“神”字命地名,首称“颜山”,此后“山”字就与地名紧紧相连。待到雍正十二年()立县,初议县名为“原山”。赵执信分境议》:“先定其名。夫颜神也,孝妇也,言不雅驯,其不可以名县明甚。惟名之以原山,则是合《水经》古名而跻圣朝于虞夏之间,斯尽善矣。”“不有原山则县不可立。”“县于是乎立,名于是乎定”。后来何以改称“博山",大约因原山偏于县之边境,与莱芜境共邻,不如取县境中心之山山名为好。在立县后42年的乾隆乙未()年,知县洪銮撰有《博山志稿》一书,他说:“辰巳山,县东南四十里,亦名博山,下有南博山庄、北博山庄,邑得名以此。”这是博山志书中最早说明县名依据的资料。按,辰已山与博山实为一山两峰,山下村民称西峰为“小擂崮堆”,海拔米,较东峰辰已山高9米。西峰自山南远眺,其形酷似古代之"博山炉”,或乃此山命名之本也。(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者………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博山炉是秦汉以来贵族用的熏香炉,唐代李白、宋代杨万里等人多以诗吟咏之。(今县释考)“(博山)县东南五十里有博山。隋大业九年,贼帅左才相据长白山,自号博山公,盖指此山为名。”可见博山之名在隋代即有。博山(辰已山)一山,扼淄河上游三条支流的交汇点,是齐鲁大道(长峪道)的必经门户,自古即具战略意义,东峰辰已山在宋元时即有庙群,位居全县中心,以此命县名有由来也。民国二十年的《博山乡土志》载:“考博山县的命名,含有两层意义:第一,为着县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县;第二,为着县境尽山,博山具有多山之意。”这个说法是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博山的“博”字,具有宽大众多的意思。《墨子·非攻》:“土地之博,至有数千甲也。”意为宽广。《左传·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意为多。说博山这个地方,具有博大众多的山,既符合实际,也是雅训之称。“博山”作为县名,并不是唯一的。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哀帝在南阳镇置过博山县,孔光曾任过博山侯就是这里,故址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博山”作为山名也不是唯一的。在江西广丰县西南30余里,就有一座博山。辛弃疾的词《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又《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两次提到博山。博山,作为县名、山名,古人早已用之。作者:书香琴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