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炉香,既馨且逸。造型多元的香炉,蔚然成风的香文化使得整个六朝社会氤氲着缕缕醉人的幽香。一炉香徐徐燃起,芬芳的气息不仅浸染了衣衫,弥漫了居室,也渗透到心灵深处,为身处动荡时代的六朝士人带来了内心宁和。“香之为用,大矣”。香也成为时人礼敬天地神佛,以求福佑周全的神圣供品。”承纳、熏燃香品的器具曰熏炉或香炉。香炉是六朝时期皇室贵胄、门阀士族、高官富商等社会中上层人士不可或缺的用具。又据《通典·丧志》记载,两晋时期还将瓦香炉定为必有的随葬品,瓷香炉随之成为六朝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类。从考古发现来看,六朝以前的香炉多为铜质或陶质,随着东汉中晚期瓷器烧制技术的成熟,六朝制瓷业和技术颇为发达,香炉的材质也转变为青瓷质为主。六朝时期的瓷香炉虽不如汉代香炉之华丽繁复,也不如唐宋香炉之多姿多元,但亦有独特之处。香炉类型六朝时期墓葬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瓷香炉,为我们考察六朝瓷香炉类型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这些瓷香炉依其造型大致可被归入以下五类。褐釉博山炉三国时期(公元~年)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国墓出土第一类博山炉。传统博山炉一般由炉盖、炉身、托盘组成,炉盖高而尖,整体像一座重峦叠嶂的山,山峦错落有致,其间有飞禽走兽,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之一的博山而得名。博山炉出现于西汉时期,它的出现与当时树脂类香料的制成密切相关。汉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原,树脂香被研制出来,这种香不仅香味醇厚,而且烟火气也不大。青釉博山炉东晋隆安二年(公元年)江苏省镇江市畜牧场东晋墓出土当然,博山炉造型的设计构思亦离不开当时由汉武帝引领的狂热的求仙风潮。当炉腹内焚烧香料时,烟气便从镂孔中飘出,朱火青烟,香气缭绕在奇禽异兽间,仿佛缥缈的云雾,使人恍若置身仙境。南齐永明四年(公元年)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桃花山南齐墓出土南朝时期出现了博山炉的变体,即用火焰状尖突或变体莲瓣状突起象征山峦。变体博山炉的出现也标志着传统博山炉的衰落。南朝时期(公元~年)福建省建瓯市城关镇水南南朝墓出土第二类豆式香炉。西汉早期的香炉大多沿用豆形,为方便出烟,盖上通常镂有较大的几何形孔隙,部分盖顶还有鸟形捉手。青釉香炉西晋时期(公元~年)湖北省鄂州市西山M6出土第三类球形香炉,附三足有承盘。这类香炉很可能是模仿自汉代的同类铜熏炉。球形带足香炉通常是炉盖和炉身一体制成,炉盖部分透雕多组出烟孔,形状以三角形为多见,或留有添加香料的炉门,炉下多附有一圆形承盘。西晋元康七年(公元年)江苏宜兴周处墓出土第四类篮形香炉。这是六朝时期新见的类型,主要流行于东吴西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南朝墓中很少见到。东吴时期(公元~年)湖北省鄂州是鄂钢饮料厂M1出土这类香炉通常体量较大,如湖北武汉武昌区钵盂山东吴墓M出土的一件2篮形香炉甚至高达高43.5厘米,此器为敞口,扁圆腹,圈足,肩部立双半环系,篮肩刻划网纹,器腹上下各镂一排小圆孔,腹中镂三排大圆孔,圈足刻划细密弦纹,中段有三排菱形镂孔。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钵盂山M出土第五类足炉。此类香炉亦是六朝时期新见的类型。足炉多见如下图,偶有五足,尺寸通常较小,多带承盘,连盘通高不超过10厘米,是南朝中晚期颇为流行的一类香炉,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六朝墓中皆有发现。青釉盘托三足炉江西省博物馆藏足炉基本无盖,且体量较小,适合手持,这类香炉的出现可能意味着香药类型或熏香方式的某些变化。生活用香六朝墓葬中出土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香炉是六朝香文化之兴盛的实物注解。此时期香文化的发达,自然离不开香料贸易长足发展带来的香料的增多。据学者研究,六朝时期香药的种类和和数量显著增长,以多种香药配制的合香得到普遍使用。时人对香的认识也更为深刻。生活中使用香炉可用来装点居室,熏香可祛除不洁,改善室内空气,当时的贵族士人普遍在居室内陈放香炉以焚香,甚至连倡导节俭的曹操,亦曾告诉家人“房室不洁,听得烧枫胶及蕙草”。礼仪用香六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礼仪中香和香炉的使用。佛教仪轨中把香、花、灯烛等视为佛前必备的供养之物,供香则需要使用香炉。在佛教和道教礼仪用香的启发和引导下,香炉和香料在六朝时期也开始用于儒家的神灵祭祀、祖先祭祀和丧祭活动之中。佛教、道教乃至儒家仪式中用香的增多,无疑是瓷香炉得以大量制作和使用的契机。反过来,瓷香炉的使用也加快了熏香普及化的进程。六朝士人日常生活中尚清谈,追求超凡脱俗,朱火青烟、氤氲幽香、袅袅升腾的意境恰好迎合了这种追求。佛、道两教的进一步发展也给熏香带来了些许神秘与神圣色彩。熏香渗透在六朝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领域,它不只是一种奢华曼妙的视觉和嗅觉享受,更是通神悟道、礼敬神明的媒介。时至今日,弥漫在六朝社会中的香雾早已烟消云散,然而我们依然能够从出土所见各类造型别致的六朝陶瓷香具中探寻六朝香文化曾经的兴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4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