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电影里的百年风云”,我们回顾了我党发展道路上的英雄人物,英雄团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董存瑞,被称为铁道游击队的鲁南军区铁道大队,上海中共地下党员李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解放贡献了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电影里的百年风云”特别企划系列专栏的最后一篇,这一期,我们将带大家看看建党年间,那些为共和国的事业默默奉献的人民公仆。
他们为人民群众,为祖国发展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各个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他们坚持着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党的宗旨,燃烧自我,点亮祖国复兴之路。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电影里,重温他们的故事。
焦裕禄是一名一心为民的干部榜样,他的一生是一首奉献给中华大地的诗。
年,他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家庭贫困却成绩优秀,因为灾荒辍学,小小年纪,就开始了帮家里工作,种地,卖菜卖油,运煤卖煤,还到煤窑做工。
20岁出头的年纪,他流落到宿迁给地主当了两年雇工,住在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直到抗战胜利以后,焦裕禄才回到了山东老家,投身革命,并于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任洛阳矿山机器厂临时公路总指挥。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进修。
当年,由于基础太弱,校方给他们的学习计划是:先学习速成课程,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之后再编入本科班学习。
几个月内完成初、高中的课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书上的一个个公式像是天书。同来的几个人用上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白天上课,晚上自习,集体熄灯后,他们还讨论数学题。
虽然第一次考试,几位共同前去进修的同学集体飘红,但焦裕禄心有不甘,找到教务主任争取到了补考的机会。这一次,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天道酬勤,终于补考过关。
焦裕禄(前排左三)和原大连起重机器厂职工的合影
在东北学习完毕后,焦裕禄再次回到洛阳,被任命为工厂的车间主任、调度科长等职。在此期间,他患上了肝病。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他被调派河南兰考,年,当焦裕禄第一次来到兰考,在火车站看到挤满了准备前往丰收地区的兰考灾民,心中百感交集。他对一同前往的兰考县委委员说:“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是有责任的。党把全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却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我们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在兰考县的几年,他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总结出了整治三害(治沙、治碱、治水)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经过多年的整治经验,如今在河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经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在兰考,泡桐树相关产业年产值已达几十亿元,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年春,焦裕禄的肝病越发严重,他经常在疼痛的时候用手或物品顶着肝部来缓解疼痛,在3月的时候,焦裕禄实在没法扛下去,住院检查的结果是焦裕禄此时已经是肝癌晚期。
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临终前,他对组织提了一个要求——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成为了党员学习的优秀楷模,他勇于挑战自我,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
年,为纪念这位传奇县委书记,峨眉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焦裕禄同名电影。
电影的导演是王冀邢,在年冬天的时候,导演和峨眉厂厂长研究下一年的创作生产计划时,想到了将焦裕禄的故事拍成电影,焦裕禄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土生土长的民族英雄,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而又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人民公仆。
他最生动、最具体地体现了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分毫,他的精神光辉拥有跨越历史的永恒魅力。
年2月,北京召开了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端正创作指导思想,贯彻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指导方针,为中国新时期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这次会议上,《焦裕禄》这个题材受到电影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年,也是建党七十周年,必须在此之前,将焦裕禄这个重大题材的创作正式提到议事议程上来。对于拍摄这部电影,峨眉长厂领导的要求是,要达到艺术和真实的完美相结合。
电影的剧本交给了创作过《月亮湾的笑声》、《月亮湾的风波》、《野妈妈》、《命运》等影视剧本的安徽青年剧作家方义华,他专程去兰考等地深入生活和收集素材,并于同年5月初正式开始创作剧本的工作。
当时导演王冀邢还立下军令状,摄制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利润指标30%—50%,保证不会亏损。
在前期筹备工作陆续结束后,片方开始选角了,经过制片方的反复斟酌,最终选定了性格低调,一脸正气的李雪健作为焦裕禄的扮演者。
其实在选角初期,因为太胖、太白,李雪健差点和焦裕禄这个角色失之交臂。外形不相符,“那我就改变”。为成功塑造焦裕禄这个人民公仆的形象,李雪健减肥20斤,开拍前20多天开始,每天坚持只吃青菜,通过熬夜让自己看起来有憔悴感。
外表贴近了,表演也变得更有说服力,在出演这个角色时,李雪健的表演出奇的好,尤其是他的眼神,像极了焦裕禄。他的表演不仅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也感动了万千普通观众。
电影《焦裕禄》上映后,全国掀起了看《焦裕禄》的热潮,年2月9日,影片发行的拷贝数已达余个,当时,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新片首轮发行拷贝数的最高纪录。
最终电影票房定格在1.3亿,创造了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这部电影让更广阔的人民群众,认识了我党的这位好干部,在焦裕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公仆,焦裕禄是带领河南人民走出风沙碱土的英雄,而雷锋则是螺丝钉精神的代表,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
雷锋于年12月1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现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出生,他的家庭,是大多数旧中国农村家庭的缩影,苦难重重。
父亲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当过自卫队长,后遭国民党和日寇毒打致死。母亲张元潢在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那一年,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
幼年时,他曾到附近的山上砍柴,被地主用刀在左手背上连砍三刀。从小,他就对旧社会充满仇恨。
年8月,解放前夕,他找到路过的解放军,强烈要求当兵,当时他才9岁,连长没要他,只是送给他一支钢笔。虽然参军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参加了儿童团,进入了小学读书,用6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到初中9年课程,还成为第一批少先队员。
年夏天,他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年8月,他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和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袋水泥,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
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
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在指挥战友乔安山倒车的过程里,车辆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电线杆,这根电线杆打到了雷锋太阳穴上,雷锋当即昏过去,经抢救无效,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
关于雷锋的电影里,口碑最好,也最被人熟知的电影,并不是直面描写雷锋的,而是从他的战友乔安山的视角出发的一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一个因雷锋牺牲而忏悔一生的人,故事从6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30年,他的一生都在默默助人为乐,雷锋虽然去世了,但雷锋精神却在他的身上延续了。
这部电影的源起,是因为编剧王兴东在报纸上看到了乔安山的一则报道,正巧,他打算写一部雷锋题材的剧本,为了收集素材,他四下铁岭,到乔安山家深入采访。初见乔安山,是在一个铁岭农贸市场,当时的乔安山和老伴正在摆摊卖茶叶。乔安山一听要把他的故事搬上银幕,就很紧张。事实上,对于雷锋牺牲,部队认定是事故。但乔安山这些年来一直活在悔恨中。王兴东在采访的过程中,观察到乔安山确实是时时处处学雷锋,这一点让他非常感动。
剧本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最先写出了8集的电视剧,后来剧本经过调整后,也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和电影是两个团队,分开拍摄的,但电视剧的影响力没有这部电影大。
《离开雷锋的日子》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定制电影,从筹备之初的时候就确定了上映时间,年11月开始拍摄,拍摄周期两个月,后期制作两个月,最后放映的时间定在第二年的3月4日,也就是学雷锋纪念日的前一天,电影宣传策划和影片制作也是同步进行中,时间上来说是非常紧张的。
这部电影的拍摄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摄影设备和照明设备,B摄影机,道力车,阿莱灯......仅仅设备租赁这一项,就花了预算的六分之一。
电影辗转四地拍摄,在辽宁拍的时间最长,那时候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低达零下40度,饭送来是热的,吃两口就变成冰碴子了,后来剧组直接把三顿饭改两顿了。导演、副导演还有演员都合住在宾馆,没有保姆车,也没有助理,在艰苦的环境下,大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将电影拍完。
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当年的状况,准确地把握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乔安山这个人物从外形到内心的变化,剧组还把乔安山请到了剧组当顾问,乔安山非常热心,一到剧组就干起了剧务,缺服装,他帮着去借,美术师为了再现当年雷锋牺牲的场景犯愁,乔安山就帮着美术师画图......
也是因为乔安山的帮助,这部电影很多场景都比较真实地还原了雷锋当年生活的环境。
电影艰难地完成拍摄后,就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中,电影分为四个部分,用雷锋墓地作为四个乐章的衔接,全景式地表现乔安山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的主题,用编剧王兴东的话就是:一个人和一块石头的故事。那一个人是乔安山。那一块石头是雷锋墓碑。
这是一部一个人的史诗,一部和之前雷锋主题题材作品完全不同的电影。它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吗?
这部片子送审的时候是下午一点半,等到下午四点的时候,电影局的审片意见就出来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给了我们一个意外惊喜”,当即,电影就通过审查,拿到年60号通过令。
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全国公映,这部电影视角独特,创下当年观影人次最高纪录。刘佩琦一举成名,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宋春丽获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乔安山本人因为影片的上映变得家喻户晓,并在57岁时实现入党心愿。
时代在变迁,雷锋虽然远去,但他依旧在影响当下的人。
因为雷锋的存在,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就不是一句空话,万万千千的青年通过他,知道了一个道理——为国家为人民而活,才是有意义的活法。
如果说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那么还有一群人,在不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为共和国的发展,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创造了不可忽视的意义。
钱学森年出生在上海,自小就在学业上展现不俗的才华,23的时候,他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就得到了公费美国留学的机会。
在年,24岁的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用了一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转入航空领域进行研究,得到了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青睐,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之后,他和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并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都有着研究,二十八岁时,他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在美国进修的时期,也是国内战火纷飞的时期,钱学森无时不刻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