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是遥远的35年前了。

那时候人们的日子开始渐渐好过了,彩电彩色照片逐渐开始普及,

不过人们还都没见过手机,也没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正月十五闹元宵,万人空巷,格外热闹。这组图片是阿雍所藏周村博山两地闹元宵场景。

淄博电焊条厂的博字,用了个当时已弃用的简体字。

这组照片本来是不清楚拍摄时间的,而这个“庆祝国际和平年”横幅,不小心留下了精确时间印迹(与之相印证的是,还有一张照片上还有丙寅春三字)。

周村的春节扮玩,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年,周村芯子与章丘芯子都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通名——抬阁。不过,章丘芯子貌似多是那种一人扛一人的很灵活的扛芯子,而周村芯子阵仗比较大。据说,周村芯子又有抬芯子、车芯子、撅芯子之分。上图这个是不是就是抬芯子,光前面就有8人在抬,比八台大轿还场面。

这场面很盛大吧

这两款,就是传说中的撅芯子吧?

这种芯子与花灯组合在一起,是传说中的车芯子吗?

除了芯子,闹元宵现场最出风头的还有高跷。

这种长腿高跷都高过人顶,能踩这样的高跷者,功夫了得。

与长腿高跷相比,这种短腿高跷感觉难度系数就小多了。

还有这种中档的高跷,像是在一个学校操场上表演。

再放两张花灯的。

这两张照片中,都能找到明显的博山元素,大家看看,这是拍摄于博山哪条街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