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两首,第二首颇能代表张先的词风,既含蓄又激昂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词的上片写景,词人辛弃疾独自一人来到博山雨岩游玩,他行走在西边的小路上,清澈明净的溪水倒映出他和蓝天白云的身影,看上去就像人与云融汇在一起,似乎又像人行走在白云之上。从词的上片独处的是词人心情放松,潇洒自如,看不出他又任何的愁绪,或许是面对如此美景不想辜负,又或许是见到如此美景,让人暂时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
词的下片抒情,面对如此迷人的美景,词人辛弃疾忍不住引吭高歌,但唱什么呢?于是他又想起了自己的人生,自己这前半生,可谓是崎岖坎坷,致力于收复中原,说话有直来直往,因而得罪了不少朝中奸佞之臣,知音不可为不多,了解和理解自己的人也少之又少,又加上自己独自一人,所以即便是唱出来也无人应和,这且不是一种悲凉?且不让人感慨和痛苦?
歌所以,在这空旷的山谷中,唱出来歌的慷慨激昂,收复中原的歌声无人应和,只有岩中飞出的泉水,发出犹如风雨之声,这就算是和作吧?既然没有知音,那山水就是知音,既然无人能理解和支持自己所做的一切,那就醉情山水吧!这样还不至于被山谷伤害,它们也不会栽赃陷害自己,也不会将自己贬斥到别的地方。从词的下片我们不难看出,词人辛弃疾的心灵是孤独的,与其说是别人造成的,还不如说是自己造成的。当时主和派占据上风,你偏要在哪里拆台,偏要让皇上实施北伐,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这怎么能让上司跟你成为知音呢?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此词“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陈廷焯语),充分体现了张先的词风,在这里“发越”的意思是激昂。词的上片写景,春天就这样快要过去了,不信你听,那山谷中不时传来杜鹃的悲鸣,它那“不如归去”的呼唤声,就是呼唤春天快点过去,再也找不到春天的信息。“鶗鴂”(tíjué)即杜鹃,来源于屈原《离骚》“恐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而懂得珍惜春天的人,他们是多么希望留住春天,所以想把枝头仅剩的几支残花拆下来保存好,这样就可以留住春天。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懂得珍惜爱情的人,即使是遭到各方阻力,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爱情,甚至是私奔。再看看他们的爱情,刚刚开始就被人强行拆散了。这名女子也因此就像永丰坊的柳树一样,孤寂无靠。他们的爱情也像柳絮一样,随风飘逝。
词的下片抒情,人到了怨极的时候,就会有个倾诉的地方。所以,她认为天是不会老的,他们的爱情也会长久下去的。“天不老,情难绝”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他们的爱情就像丝网一样,有千千万万个结牢牢地系住的,即使谁要想阻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会想方设法让两人走在一起,这是多么伟大的爱情。想到这里,她的心释怀了,走出门一看,中夜已经过去,于是回到房中,吹灭孤灯,安然睡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