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有着丰富的石英等矿产资源,聪明的博山人们也利用了这种技术,烧陶制瓷,锻造琉璃,这也使淄博博山成为了中国重要的陶瓷琉璃产地。但是对博山人来说,光是制造陶瓷和琉璃还不够,还要让它们再次蜕变,这个蜕变的过程,于陶瓷而言,是刻瓷艺术,而于琉璃而言,无疑就是内画了。
博山内画瓶,顾名思义,就是在透明的琉璃瓶内壁上,以特殊的钩型竹笔作画题书,瓶口狭窄,所以不能涂改,必须一气呵成,否则便是前功尽弃,而且因为是在琉璃瓶内壁上书画,所以要求匠人们必须掌握「背画」技艺......这也就决定了,内画工艺对匠人们技艺的要求要远比单纯的书画更加苛刻。
其实,在最初,内画是针对鼻烟壶的。鼻烟自从传入中国,就大受贵族阶层们的追捧,尤其是明清时期,但是鼻烟本身要比拼优劣并不容易,于是商人们就把主意打在了用来盛装鼻烟的鼻烟壶身上。流光溢彩的琉璃一时成为了制造鼻烟壶的主要材料。
光是用名贵材料还不够,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了内画鼻烟壶技术。因为对技艺的要求之高,一个上等的内画鼻烟壶就成了「稀世精品」,这极大地满足了贵族阶层们的攀比之心,也迎合了他们浮华腐败的生活作风,内画鼻烟瓶开始大受追捧。
到光绪年间,博山商人从北京将内画技术带回了博山,从此博山内画瓶自成一派,清末更是大受慈禧的喜爱,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
时间推进到现代,博山内画也进行了新的变革,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加热固定后,内画颜色更见稳固,解决了遇水褪色的问题;年,同为内画艺人的王孝诚以「狼毫勾勒,羊毫敷彩」代替之前的竹笔和羊毫。这两次变革将内画工艺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他们的内画作品无不栩栩如生,微末毫厘间都见其精心。
无独有偶,德国也有一种叫做「瓶中船」的工艺,与内画的原理相同。只是,瓶中船是用镊子操作零部件,在瓶内进行拼装,这难度虽然不比内画,但也算是很精细的功夫了。可见全世界人类对艺术和美的追求都是相通的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