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把囊括各类美食的博山饮食文化,借喻为一台“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的舞台大剧。那么,“博山菜”因具备了煎炒烹炸的功夫,如是刚柔相济的“英朗武生”,而博山糕点则因其外娟内秀的身姿,甜美可人的容颜,无疑就是那婀娜多姿的“当家花旦”。
传统技艺的糕点食品,在博山饮食文化之林,是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存在。如今在博山,仍有一帮人,执着坚守、恪承优良,用汗水和匠心,固守着博山老糕点技艺的一道本真的传统文化光芒。
博山双龙池食品店传统糕点陈列
1、博山点心匠人的艺术人生
94岁的康维海老人,是如今健在的老一辈博山糕点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师从博山名商吴克明开办的景德东实物店,著名糕点大师石镇轩,学得了一手上乘而全面的糕点及小食品制作技艺。
康维海老人做了一辈子点心,熟谙各种糕点及风味小食品的制作技艺。康师傅那代老糕点匠人,除了他老人家,如今大都离世。但他们曾给博山人创造的诸多味蕾甜蜜,仍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康师傅的大师兄、石镇轩的大徒弟严得庆,曾创立博山水泵厂粮店食品厂,其优质糕点,估计很多人还尚有记忆。
比康维海老人再年轻点的老糕点师傅,除了石镇轩之子石洪印,已七十二岁外。五十年代开始学艺的老糕点匠人,如今也仅有徐其芬、房静兰、云春祥三位师傅健在,她们也都已是八旬老者。
58年前糕点师傅风采,后排少年石洪印,中左云春祥、中右房敬兰、前左钱景臣,前中王子元,前右康维海
云春祥师傅十五岁参加工作,在一众老糕点前辈身边学艺、熏染、成长。她一开始学糕点,首先是跟着老师傅们学基本功,包粽子、做糖葫芦、逛花生粘、打周村烧饼,炒枣泥馅、熬红糖稀等等小食品和原料的制作。
据云师傅回忆,过去的博山糕点师傅,在和面制作过程中,绝不允许环境嘈杂、一概人等更不准大声说话、嬉笑打闹。怕声音大了“惊了面”,坏了糕点的品质。博山糕点的切、剁、削等案头刀工,要与退步、进身等动作连贯一气,揉、捏、包等制作手法,要经多年训练,才能熟练掌握。下锅油炸、摆盘烤制、炉火掌握,都要恰到好处,来不得半点马虎。
云师傅回忆起当年师弟石洪印的成长经历,不无感慨:“洪印自幼聪明伶俐,在他十三四岁时,就被父亲石镇轩安排进炸货组学艺,那时我和石洪印在一起工作。石洪印每个月只领8元钱工资,石老师却严苛要求,绝不允许有丝毫偷懒,当然我也跟着石老师学了不少技艺。”
石镇轩老先生就是以此来磨炼儿子。正因如此,石洪印也得以父亲和众多糕点师傅的技艺真传,后来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糕点匠人。
博山传统糕点大师石镇轩
石洪印和徐其芬,更是博山传统糕点“酥八件”的技艺传承人。在他们手中,以面为衣,以枣泥、豆沙等馅料为容,通过手上的捏、搓、切、揉、抹等技法的运用,恍然间将一个个逼真的寿桃、佛手、如意、灯笼酥等美轮美奂的点心,靓丽出手。
为将“酥八件”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位于青龙山北路上的“博山颜唯实物店”经营者徐其娟,除了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各色糕点,更在石洪印和徐其芬的精心传授下,将这道传统糕点技艺传承了下来。
博山传统糕点“酥八件”-颜唯食品制
由此也时常会有老主顾,前来找徐其娟定制“酥八件”,大都是以作婚庆、寿宴的宴席气氛装点使用。
徐其芬师傅更是一门三代,始终在坚持着传承博山传统糕点技艺。其子高建新在张店八大局市场,创建了“老高点心铺”。一家人通过二十多年的经营,以地道的博山糕点传统口味,吸粉无数。
老博山糕点师傅徐其芬
“老高点心铺”,如今更是在徐其芬孙子的精心打理下,已然成为众多喜爱博山传统糕点消费者心目中的“网红店”。
博山糕点的传统技艺,当下已代有传承,身姿不凡。
2、博山传统糕点的文化魅力
据《博山商业志》记载,博山糕点产业,清末时期,就已成型。自清末至“七七”事变前,小小博山城内,就有11家商号,制售糕点,多家字号以“前店后厂”模式经营。
当年经营糕点的老商号,可见文字最早记载的,是清朝末年,位于香市街的张云亭创办的“全兴益”。过去,各大制售糕点的商号,都有掌案师傅。比如西关街的大天明茶庄,除了卖茶,也卖点心,老糕点师傅纪荣芝就是出自大天明茶庄的糕点名师。
博山传统糕点师傅徐其娟(左)、胡丽华(右)
糕点在博山的发展,离不开煤窑炉产业的并举加持。因为糕点制作,多以烤、炸工艺为主,过去制作糕点,都是用烧煤的炉子制作。长时间的热源保障,是糕点规模化生产的先决条件。由此,煤炭便是博山糕点文化,寻根觅源的母系产业。
想当年,博山城区的人口基数,远远没有如今那么庞大。是什么样的市场购买需求,才能支撑起这11家商号的糕点经营。
不难想象,除博山土著消费群体外,流动人口必然是博山糕点消费的主力之一。外埠人口的来博采购,除了陶瓷琉璃之外,大概能带回去惠及家人的,博山糕点可算一样。
博山虽身处北国,但在糕点传统技艺方面,却对南方的江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展现。江米制品糕点,是博山传统糕点的一大特色。
“百子糕”的酥糯甜香,“江米条”的脆口悠长,“芙蓉果”的香甜脆爽,“博山元宵”的黏糯缴绕,都是博山糕点中,极富地域特点的江米制品中的优品。
孙奉云和丈夫孟伟,经营着位于五龙街上的“双龙池食品店”,业已二十余年历史。她带领一众当年下岗的姐妹,从一个路边糕点摊做起,发展成了今天颇具规模的专业传统糕点食品店。
孙奉云的“双龙池食品店”,在消费者中口碑很好。“双龙池”糕点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她的店内柜台陈列中,除了诸多应季的传统糕点外,孙奉云也将江米制品糕点,打造成店面的特色产品。
博山糕点素有“糖油面、随手转”、“三分案、七分灶”之说。传统手工技艺,仅是在“糖油面”三大主料基础上,通过原料配比、产品造型、内容变换、熟制工艺等技法的调整,就能博引出百般变化、多样口味。
博山传统糕点师傅孙奉云
过去的博山糕点师傅,手上功夫,都个个了得,巧如绣花,细如织丝。诸如“酥八件”、“白蜜食”、“栗子酥”等等诸多精细糕点,是博山独有的糕点品质,更堪称是博山饮食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年,由淄博糖业烟酒采购供应站牵头,组织全市相关糕点技师编纂出版了《淄博糕点》一书。该书分六章22节,余款精品糕点序列其中。此书大多以博山糕点配方工艺为编创基础。
博山糕点名师刘伯禄,就是这部技术史料的主编人员之一。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详细介绍淄博(博山)传统糕点的技术资料。博山传统糕点文化,由此在山东糕点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
年版《淄博糕点》
3、博山糕点的优秀传承
在博山,还有很多坚持传统技艺的糕点店和糕点师傅,他们在守本创新中,不断延续着博山传统糕点的艺术生命。
糖果及风味小食品,也是博山传统糕点的重要组合。据当年博山食品厂老供销科长王平元老人介绍,博山的糖果制作技术曾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博山制造的薄荷糖、高粱饴、爽口糖、话梅糖、花生酥、菊瓣糖、夹心糖等都曾在国内获奖无数。
杨天镇,从事制糖工艺和传统小食品制作四十余年。他如今仍在用传统技法坚持熬制红糖、薄荷糖,制作花生粘。
熬糖,是一项体力繁重的工作,且时刻面临着被高温糖浆侵害的危险。在杨天镇的身上,有多处被高温糖浆烫伤的疤痕。但他在四十余年的坚持中,始终用土法熬糖,把最纯正的传统工艺红糖、薄荷糖制品,送入千家万户。
杨天镇传统工艺制作的红糖、薄荷糖、花生粘
为一份手艺,执着一辈子,从无掺假的心思,更无懈怠的想法。这就是老博山糕点匠人们,坚守职业道德的朴实体现。
叠阳路上的一品堂食品店和酒店,在张荣慧的运营管理下,品质精致,特色明显。
张荣慧与笔者交谈中,让人时刻会感觉到,在她的思路中,并没有固守在传统糕点技艺和工艺模式的框架内。
博山一品堂实物店
多年来,她一直在琢磨怎样创新博山传统糕点,让博山糕点市场价值更大化。
张荣慧的丈夫孙光辉,是博山著名的京剧票友。孙光辉良好的京剧艺术修养,给了张荣慧许多“将传统文化与传统糕点技艺相结合”的创新思路。
一次外出考察中,在街头游逛的张荣慧,突然发现路边一家“徐福记”店铺里陈列的精美包装,一款款精美的小包装,将每一块点心,衬托地品质显贵。张荣慧由此受到启发,回来不久,就把“一品堂”传统技艺制作的博山糕点,进行了专门的“简约国潮风”独立小包装设计。
在这样的设计中,博山糕点立即换了一副尽展品质的高贵容颜。很多客户也对张荣慧的这种设计,分外钟情,时常当做礼品定制,带出博山馈送亲友。
博山一品堂制作的博山传统糕点“套月”——徐传国摄影
传统技艺下的博山糕点,在如今时代,虽无法在生产规模、利润空间等诸多方面,与机械化、企业化生产匹敌,但口味纯真之风,味道天然之感,被他们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并与时俱进,常有创新。
采访完这些糕点食匠后,我被深深感动。博山还有这样一帮人,能沉下心,用传统技艺,固守着先人留传下来的经典糕点及小食品的传统手艺,这无疑是博山饮食文化的幸事,我们该向他们送上一份敬意。
他们起初,各因生计所需,用自己的一门手艺,维持生活。但禁不住几十年的纯正坚守,就这般在岁月荏苒中,用各自的执着和心境,为博山一项传统技艺,铸造了灵魂的永生。
博山传统手工技艺糕点,在他们的手中,以其独有的“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姿,如那舞台上的柔媚花旦,婉约出了一歌在博山人心目中,纸短情长的美食乡曲。
这乡曲,在故园博山,一刻不曾远去,始终萦绕在你我身边。
谨以此文,致敬家乡博山那些默默无闻的传统技艺坚守者和历代博山传统糕点工匠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427.html